曾是东南第一王,眼看此地六兴亡。
东缘有酒登京口,西为无鱼忆武昌。
非复虎臣陪殿上,空馀猩鬼泣祠旁。
何年并建琅玡庙,共对淮山草木长。
曾是东南第一王,眼看此地六兴亡。
东缘有酒登京口,西为无鱼忆武昌。
非复虎臣陪殿上,空馀猩鬼泣祠旁。
何年并建琅玡庙,共对淮山草木长。
这首诗《吴大帝庙》由宋代诗人王遂所作,通过对吴大帝庙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英雄往事的感慨。
首句“曾是东南第一王”,开篇即点明吴大帝孙权在东南地区的显赫地位,暗示其作为一方霸主的历史角色。接着,“眼看此地六兴亡”一句,以“六兴亡”概括了吴国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流露出对历史更迭的深沉思考。
“东缘有酒登京口,西为无鱼忆武昌。”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绘了孙权在东吴时期的生活场景——在酒宴中畅饮于京口,另一方面则通过“无鱼”之感,表达了对武昌的怀念,暗含着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非复虎臣陪殿上,空馀猩鬼泣祠旁。”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虎臣”(指勇猛的将领)不再伴随在庙宇之上,以及“猩鬼”(可能象征着祭祀时的祭品或神灵)在祠旁哭泣的情景,表达了庙宇的荒凉与英雄事迹的消逝,传递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最后,“何年并建琅玡庙,共对淮山草木长。”这两句以对未来的遐想结束全诗,提出了一个关于未来庙宇建设的疑问,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界的永恒——淮山草木的生长,以此来反衬人类历史的短暂与变幻无常,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吴大帝庙的描绘,巧妙地融合了历史、人物、自然等多个元素,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和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