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重日难出,云厚月朦胧。
有心求觅佛,昼夜用心功。
见梦言将实,闻真耳却聋。
群贼当路坐,道理若为通。
见性若玲珑,多求说处通。
取他凡圣语,到头浑是空。
雾重日难出,云厚月朦胧。
有心求觅佛,昼夜用心功。
见梦言将实,闻真耳却聋。
群贼当路坐,道理若为通。
见性若玲珑,多求说处通。
取他凡圣语,到头浑是空。
这首诗歌咏的是佛教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开篇“雾重日难出,云厚月朦胧”描绘了一种迷茫的自然景象,这不仅是对外部环境的写照,更暗示了心灵深处的迷失与不安。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心求觅佛,昼夜用心功”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导师——佛的渴望和日以继夜地修行。
然而,即便是这样虔诚的心灵,也难免受到现实世界的干扰。"见梦言将实,闻真耳却聋"意味着面对世间的诱惑与虚幻,诗人选择了内心的清醒和坚守。这也许是一种对于佛法深刻理解后的自我警示。
在“群贼当路坐,道理若为通”中,“群贼”象征着各种阻碍和挑战,而“道理若为通”则表明诗人希望通过佛法的智慧来开辟一条通向真理的心灵之路。
随后的“见性若玲珑,多求说处通”展示了对于禅宗中“见性成佛”的追求,以及对于深邃而微妙的禅理的探索和理解。诗人希望通过对这些道理的不断追问来达到心灵的彻底觉醒。
最后,“取他凡圣语,到头浑是空”则是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智慧与神圣言论的态度,无论是佛教中的“凡夫”还是“圣人”的教诲,最终在诗人的心中都化作了虚无。这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所有外在知识和教条的超然态度,以及对于内在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精神修行、世间干扰以及禅宗智慧的描绘,展现了一位佛教修行者对于自我觉醒与心灵解脱的深刻思考。
宝犀压帐春风入,渴乌传箭寒澌滴。
砉然推枕起放衙,霜月满庭凫雁集。
簿书颠倒六作五,文移纵横一取十。
精神坐照吏奸破,政事流从儒术出。
墨池霹雳送飞雨,积案如山笑谭毕。
逢迎合爪递相贺,戒石亭前见天日。
公馀琴叠舞胎仙,客退炉熏斋绣佛。
芳蹊桃李不自言,旧燕新莺沸消息。
诗筒入手如见面,金井新泉生玉色。
汗青不朽须早计,过眼年华征羽急。
白苧笼轻暑,红榴照别樽。
两帆先后去,一水古今存。
玉札须多蓄,金瓯莫点痕。
相期黄卷里,培植太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