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秪合居岩壑,正拟诛茅乐大年。
闻子亦能同此意,却誇吾道有真传。
野人秪合居岩壑,正拟诛茅乐大年。
闻子亦能同此意,却誇吾道有真传。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释函是所作,名为《丁普益居士有住山意订之以诗》。诗中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与志同道合者的共鸣。
首句“野人秪合居岩壑”,诗人以“野人”自喻,表明自己适合于远离尘嚣,栖身于山林之间的生活方式。这里的“岩壑”象征着自然的幽静与原始之美,暗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接着,“正拟诛茅乐大年”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于在山中建造茅屋,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岁月之乐的憧憬。这里的“诛茅”即为建造茅屋之意,“乐大年”则表达了诗人对悠长岁月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活之美的追求。
随后,“闻子亦能同此意”一句,诗人转而提到另一位名叫丁普益的居士,表示对方也有与自己相同的隐居山林的心愿。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志趣相投之人的认同,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最后一句“却誇吾道有真传”,诗人自豪地宣称自己拥有真正的隐逸之道。这里的“真传”既指对隐居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也暗含了对传统道家哲学的传承与弘扬。通过这句话,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坚定信念,也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与志同道合者的共鸣,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宁静与精神自由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追求心灵深处真正快乐的生活哲学。
司寒驾天骋轨力,冻合冰蚕不成织。
皮肤皲瘃雪满衣,真人恬漠与道息。
一花挺出万木僵,其友松筠乃能识。
清香远到惟德馨,素质自持无异色。
春工着意嫔众卉,用物精多老苍石。
耄红飞尽蜜房深,佳处暗为蜂翅得。
谁知竹外一枝好,千载垂芳在诗墨。
因为古荆州,翻成一段愁。
孟嘉曾落帽,王粲此登楼。
唐邓通襄路,沱潜并汉流。
太平官府盛,昔日欠来游。
浮生有几,叹欢娱常少,忧愁相属。
富贵功名皆由命,何必区区仆仆。
燕蝠尘中,鸡虫影里,见了还追逐。
山间林下,几人真个幽独。
谁似当年严君,故人龙衮,独抱羊裘宿。
试把渔竿都掉了,百种千般拘束。
两岸烟林,半溪山影,此处无荣辱。
荒台遗像,至今嗟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