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
影出朱城外,香归青殿中。
水映寄生竹,山横半死桐。
颁文知渥重,搦札愧才空。
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
影出朱城外,香归青殿中。
水映寄生竹,山横半死桐。
颁文知渥重,搦札愧才空。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自然界的美丽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以桃红与柳白两种鲜明的色彩对比,生动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通过“照日复随风”的动态描绘,赋予画面以流动感和生命力。接着,“影出朱城外,香归青殿中”两句,将视线从广阔的自然景观转向了特定的空间——朱红色的城墙之外与青色的宫殿之中,暗示了春日美景不仅局限于自然,也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带有一种诗意的隐喻。
“水映寄生竹,山横半死桐”则进一步扩展了视觉范围,将目光投向了水边的竹林与山上的树木,寄生竹在水中倒映,半死桐横卧山间,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蕴含了对生命状态的思考。最后,“颁文知渥重,搦札愧才空”两句转而表达诗人对于自身才华与外界评价的反思。通过“颁文知渥重”表达了对官方或社会认可的重视,而“搦札愧才空”则流露出对自己才能不足的自谦与感慨,体现了诗人既追求外在成就,又深感内在修为的不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与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晚霞明。看霓裳影艳,虹槛波清。
伊人宛在,似流盼含情。
污泥不染珊瑚骨,步凌波、玉佩无声。
怕红衣太薄,风寒水榭,月落池亭。不语尽销凝。
似汤薰蕙液,人在蓉城。西池共被,感沈寂鼍更。
争传并蒂仍孤立,盖高擎、成就鸳盟。
羡几生修到,怜香有分,餐秀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