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曾参老夜台,冰寒铁瘦石生苔。
舍身入海闻还出,君到清凉试问来。
我昔曾参老夜台,冰寒铁瘦石生苔。
舍身入海闻还出,君到清凉试问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想要前往清凉之地修行,却在决定之时犹豫不决,向诗人寻求灵感的故事。通过“我昔曾参老夜台”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老夜台”这一意象,暗示了过去经历的岁月与修行的艰辛。接着,“冰寒铁瘦石生苔”则进一步渲染了清凉之地的环境,以冰寒、铁瘦和石生苔的形象,展现了这个地方的清冷与孤寂,同时也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坚定与孤独。
“舍身入海闻还出”一句,使用了“入海”这一典故,比喻僧人深入修行的旅程,同时也暗示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深邃。这里的“闻还出”,既可理解为听到某种声音后返回,也可解读为经历了某种体验后重新归来,寓意着修行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最终的领悟。
最后一句“君到清凉试问来”,是对僧人的直接建议,鼓励他亲自去体验清凉之地的氛围与精神,通过亲身经历来解答心中的疑惑。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清凉之地的自然景观与修行的意境,也传达了对探索与自我发现的鼓励,以及对坚定信念与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
栽花傍庭砌,立木为花屋。
小户虚一偏,横窗置其腹。
分竹接桑蔓,尺寸引勾曲。
春工直解事,夜雨频浇沃。
枝条日滋荣,满架笼新绿。
红浅暗香深,揖逊蔷薇服。
此花名锦被,覆我四围足,比之公孙布,岂不堪华缛。
自惭流落人,尚此享痴福。
我欲饮其中,乱影交醽醁。
拥被即长谣,傲枕眠清熟。
又欲效王勃,醉处先磨墨。
引此略覆面,肠胃成机轴。
梁笔起临风,定作花芬馥。
邻翁情郑重,赠我小金钱。
半锸开苍藓,全根带晓烟。
数花浮酒面,三嗅种篱边。
舍北疏梅近,馨香更勉旃。
见山不见理,真假析为二。
看假作真山,细大岂殊致。
邻翁怜索居,奉我石一块。
嵌空会短小,枯涩少坚腻。
承以下岩紫,其体润而细。
翁言白鹿皮,苍璧惭倒置。
殷勤加谢翁,分别非所会。
但见眼中山,几立出尘外。
侵寒欲清癯,向晚变孤翠。
萧萧风雨天,云气或冥晦。
虽地禽鸟声,颇若岩洞邃。
侧耳听其中,恐有隐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