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原是丈人行,一揖初参礼亦当。
真谤错寻山是鹫,幻身莫弃乘为羊。
笑他四体常投地,枉却三天日炷香。
若说心生心即妄,应无所住岂须商。
世尊原是丈人行,一揖初参礼亦当。
真谤错寻山是鹫,幻身莫弃乘为羊。
笑他四体常投地,枉却三天日炷香。
若说心生心即妄,应无所住岂须商。
这首诗以禅理入诗,充满了深邃的哲思与智慧。诗人以“世尊原是丈人行”开篇,巧妙地将佛教中的佛陀与俗世中的长辈相提并论,暗示了佛法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接着,“一揖初参礼亦当”,表达了对佛法的恭敬与初探之心。
“真谤错寻山是鹫,幻身莫弃乘为羊。”这两句运用比喻,指出在修行过程中,要分辨真伪,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强调了对自身本性的认识和珍惜。通过“笑他四体常投地,枉却三天日炷香”,诗人批判了形式主义的宗教行为,提倡内心的真诚与实践的重要性。
最后,“若说心生心即妄,应无所住岂须商。”这两句直指心性与存在的本质,提出“心生则种种法生”的观点,强调了“应无所住”的境界,即不应执着于任何事物,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状态。整首诗在探讨人生、修行与宇宙真理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超脱世俗的追求。
郑玉非娼女。叹尘缘未了,飘零被春留住。
肠断胭脂坡下路。成甚心情意绪。
生怕入、梨园歌舞。
寂寞阳台云雨散,算人间、谁是吹箫侣。
空买断,两眉聚。新来镜里惊如许。
暗伤怀、莺老花残,几番春暮。
事逐孤鸿都已往,月落千山杜宇。
念修竹、天寒何处。
不念琐窗并绣户,妾从前、命薄甘荆布。
谁为作,解绦主。
正官桥柳润,候馆梅开,暮云凄冽。
泽国春归,是烧灯时节。
吹绽红蕖,挽低星斗,共水光澄澈。
霜瓦楼台,参差似与,蓬壶相接。
千骑遨游,万家嬉笑,帘卷东风,弄妆成列。
慢舞尊前,看轻盈回雪。
来岁今宵,舜韶声里,对六鳌双阙。
凤检飞来,玉骢去踏,青门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