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相涵万象清,咸池真乐妙无根。
大音岂在九霄外,有意听时却不闻。
天水相涵万象清,咸池真乐妙无根。
大音岂在九霄外,有意听时却不闻。
这首诗《黄帝洞庭张乐图》由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所作,通过对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音乐的描绘,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与艺术想象。
首句“天水相涵万象清”,以天水交融的壮丽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暗示了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状态。这里的“万象清”不仅指自然界的清晰与纯净,更暗含着心灵世界的清明与澄澈。
次句“咸池真乐妙无根”,将“咸池”这一古代神话中的音乐之源与“真乐”相连,强调了音乐的至高境界和内在的真谛,即真正的音乐并非源自外在的形式或物质,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纯粹情感与精神追求。
第三句“大音岂在九霄外”,进一步深化了对音乐本质的理解。这里的大音,并非指高不可及的天籁之音,而是指超越了空间限制,触及人心深处的共鸣之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与音乐,其力量在于触动人心,而非仅仅依赖于外在的表现形式。
最后一句“有意听时却不闻”,则以一种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对刻意追求或期待的音乐体验的反思。它暗示,当人们过于执着于寻找或期待某种特定的音乐效果时,反而可能错过真正触动心灵的声音。真正的音乐,是无需刻意寻找,而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每一个倾听者的心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黄帝洞庭张乐的场景,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音乐哲学与心灵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和谐、艺术本质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武帝固英雄,总揽皆轶材。
南并桂林地,北守单于台。
军费累万金,马迹穷九垓。
时独卜大夫,规规输其财。
忠义岂不然,告缗自此开。
茫茫文景后,田野卒污莱。
孰谓将相谋,竟贻黔首哀。
晚悟富民侯,后时信悠哉。
三月一得书,始知去君远。
开缄见无恙,豁达百虑展。
秋风催时节,摇落岁向晚。
迟迟行旅外,色瘁足更趼。
边封鸣狐狸,牙爪贵鹰犬。
儒者非所须,弃置自未免。
上书报闻罢,试吏何缱绻。
虽无小官羞,颇贵有道卷。
洛阳雄王都,主簿亦极选。
折腰得免否,局促时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