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
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
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
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
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
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
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
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
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
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
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
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
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婉的怀念之情,通过对燕子楼的描述和主人公游历彭城门、吊唁楚王阙的情景,表现了对历史人物忠义美德的赞颂与缅怀。诗中“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一句,设定了一种离别和等待的氛围,其中“婵娟”形容女子之美,而她不肯轻易下楼,似有着某种期待或守候。
接着,“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则是说这份守候或等待,如同燕子在楼上飞翔一般,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流传百年的风雅事迹。主体情感是在讲述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累。
至于“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则是诗人通过实景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彭城门与楚王阙都是历史的见证,而诗人在此吊唁,是对过去英雄事迹的一种缅怀和敬仰。
“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则是进一步描绘燕子楼所在之地,以及那里的景象。这里的“城东草如雪”,既形容了景色之美,又暗含了一种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情感。
下片“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中的“蛾眉”依旧是在描绘女子之美,而“代不乏”则说明这种美好并未减退,只不过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埋没。这里的“安足论”,似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一种评价,认为即便在平静中,也自有其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最后,“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则是在探讨为什么张家的女子能与山川共存,名字长留。这里“张家妾”应是指燕子楼中的那位女子,其美德或事迹能够流传后世,与大自然的山川并存。
而末句“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则是对历史人物忠义之美德的一种总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忠诚与正义始终不会消逝。而“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则是在强调历史记载中,更注重于传承的是人的精神内核,而非外在的容颜之美。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燕子楼及周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忠义和美德的赞美,以及对这些美好事迹能够流传后世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哀伤和无奈,对于美好的东西即便在时间的长河中也难免被埋没的感慨。
久知乘传入西州,鸡黍从容本不谋。
户外惊尘尺书至,眼中飞浪片帆收。
山林病骨烦三顾,湖海离肠欲万周。
尚有光华贲岑寂,箧中佳句得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