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院僧应俗,亭荒草木删。
无碑堪考古,有客自看山。
竹好惟嫌密,云多不自閒。
小溪知最近,童浴夜方还。
律院僧应俗,亭荒草木删。
无碑堪考古,有客自看山。
竹好惟嫌密,云多不自閒。
小溪知最近,童浴夜方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律院中应俗生活的景象,以及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诗中的意境宁静而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内心世界的平和。
“亭荒草木删”一句,通过对荒废亭台及时光荏苒的描述,传递出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感和淡淡的哀愁。然而,“无碑堪考古,有客自看山”则转换了视角,从缺乏历史记载的遗憾到自然景观的自我展现,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审美态度。
“竹好惟嫌密,云多不自閒”两句,通过对竹林和云层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细腻感受,还传递出一种宁静而又豁然的心境。竹子虽好,但过于密集亦觉局促;云朵虽多,却并不觉得单调或是烦闷,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从容与自在。
“小溪知最近,童浴夜方还”则描绘了一幅水边晚景。小溪流淌,似乎知道诗人最为亲近;而远处孩童嬉戏于溪水之中,直至夜深才归,透露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幽深,通过对僧院生活及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特有的静谧情怀和豁达心态。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有无,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
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诗翁爱酒常如渴,瓶尽欲沽囊已竭。
灯青火冷不成眠,一夜撚须吟喜雪。
诗成就我觅欢处,我穷正与君彷佛。
曷不走投陈孟公,有酒醉君仍饱德。
琼瑶欲尽天应惜,更遣清光续残月。
安得佳人擢素手,笑捧玉碗两奇绝。
艳歌一曲回阳春,坐使高堂生暖热。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