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真如湛,何须尽刬章。
紫衣同取次,青鬓异寻常。
洗钵游嵩径,鸣钟爇柏芗。
莫疑非释性,烦恼已相忘。
自得真如湛,何须尽刬章。
紫衣同取次,青鬓异寻常。
洗钵游嵩径,鸣钟爇柏芗。
莫疑非释性,烦恼已相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首句“自得真如湛”,诗人表达了僧人内心达到了一种纯净、深邃的状态,仿佛与宇宙真理融为一体,无需外在的修饰或改变。接着,“何须尽刬章”则暗示了僧人对繁琐礼仪的淡然态度,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形式上的繁复,而在于内心的纯净与自在。
“紫衣同取次,青鬓异寻常”两句,通过服饰和年龄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僧人的超凡脱俗。紫衣象征着僧侣的身份,而“取次”一词则表明这种身份并不影响其日常生活的随意和平凡。青鬓则代表了僧人的年轻,与常人无异,但这种“寻常”并未减弱其内在的非凡之处。
“洗钵游嵩径,鸣钟爇柏芗”描绘了僧人日常修行的生活场景。洗钵是僧人每日必行的仪式,象征着心灵的洗涤;游嵩径则展现了僧人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过程。鸣钟与爇柏芗(点燃柏木香)则是佛教仪式中的重要元素,前者代表了法音的传播,后者则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宁静。
最后,“莫疑非释性,烦恼已相忘”两句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诗人强调,尽管僧人可能在外表上与普通人无异,但其内心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烦恼,达到了与佛性相契合的境界。这不仅是对僧人修行成果的赞美,也是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生活态度的颂扬。
几度停杯发浩歌,月华偏照别离多。
床头剩有樽酒绿,醉饮鲸飞沧海波。
世变如江河,不知何时止。
芸芸生其间,有如赴海水。
乾坤一大瓮,岁月等流矢。
公言信可感,流辈乃尔耳。
古来文章家,传者十数子。
磨灭十八九,谁复知姓氏。
要为不朽计,圣贤事在己。
勖哉立其心,食鱼何必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