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栋接花宫,名贤想像中。
前朝瞻令德,异代仰高风。
古木捎檐碧,沧波浴日红。
衣冠看后裔,蘋藻荐何穷。
画栋接花宫,名贤想像中。
前朝瞻令德,异代仰高风。
古木捎檐碧,沧波浴日红。
衣冠看后裔,蘋藻荐何穷。
此诗描绘了对古代名贤李忠简公祠的景仰之情。首句“画栋接花宫”以华丽的建筑起笔,暗示祠堂的庄严与美丽。接下来“名贤想像中”,点出祠堂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而建,激发了人们对这位名贤的崇敬和想象。
“前朝瞻令德,异代仰高风。”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后人对先贤品德的敬仰与追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敬仰之心始终不变。通过“瞻”和“仰”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后人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古木捎檐碧,沧波浴日红。”这两句描绘了祠堂周围的自然景观,古木参天,碧绿欲滴,与红色的日光相映成趣,营造了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生机的氛围。这样的描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寓意着先贤的精神如同这不息的日月,永远照耀着后世。
最后,“衣冠看后裔,蘋藻荐何穷。”这两句将话题转向了后人的传承与祭祀活动。通过“衣冠”象征着李忠简公的后代,以及他们对先贤的继承与发扬;“蘋藻荐何穷”则表达了后人对先贤的祭奠活动永无止境,体现了对先贤精神的永恒追忆与尊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李忠简公祠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后人对其精神的传承与敬仰的表达,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先贤的崇敬之情,以及对道德风尚的追求与传承。
自古名士纷如毛,多见博带裳衣褒。
如其可学不可逮,三满夫子皆儒豪。
其文渊源尤可爱,江海驾荡相吞滔。
方吾少时未识愧,引领日望声齐高。
穷吭折吻气力绝,始尽退伏非所曹。
近来笔砚思置去,新诗苟有亦自韬。
闲时屡索不肯出,若欲献贵贱厥操。
李君南来久有日,我始得见试捾搯。
忽逢诗挑欲我接,快句锐利磨矛刀。
要令口献近章句,若急敌迫不可逃。
颜赪舌涩不可吐,滞若乱绪强抽搔。
惟其自陈尚讷怍,况又听者宁不聱。
退归自与败者比,誓欲弃甲弓矢櫜。
新诗见投又须和,咄哉自守何不牢。
一病百志堕,起逢秋物阑。
力弱未胜行,厌闻客言山。
言山多在远,虽近尚莫攀。
拿深吾无舟,逐陆谁借鞍。
不如无所闻,收心就恬安。
南轩颇扶疏,古木高四观。
不知秋叶疏,但怪朝影斑。
羸躯便偃侧,籍有藁与莞。
仰攀孤云高,卧见飞鸟还。
苟此且自适,何能谋所艰。
拂拂春郊起绿烟,群农日日望丰年。
龙移海去遗天漏,蚓得泥深乐地穿。
忆酒有心吞俗价,伤春无语寄哀弦。
无田却作无忧者,赢得丰凶一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