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不种兰,终岁无自佩。
良田弗加芟,徒稚亦无岁。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安坐饥怨天,此理果谁在。
方春不种兰,终岁无自佩。
良田弗加芟,徒稚亦无岁。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安坐饥怨天,此理果谁在。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名为《杂诗(其一)》。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和不满。
“方春不种兰,终岁无自佩。” 这两句通过春天不种兰花而导致一年四季都无法自己佩戴花来比喻诗人的处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不满与哀怨。兰花在古代象征着高洁和文雅,而“终岁无自佩”则表明了诗人对自身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可的感慨。
“良田弗加芟,徒稚亦无岁。”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困境。良田不加以农作物比喻本应获得回报的事业或才华,而“徒稚亦无岁”则暗示着诗人年轻有为却始终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价值实现。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这两句抒发了对自然恩赐与个人命运之间不平等的感慨。诗人感受到雨露之恩,却只能每天被野草(蒿艾)所包围,这里的“雨露恩”和“蒿艾”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的困顿处境。
“安坐饥怨天,此理果谁在。”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对天命的不满与质疑。诗人因贫穷而饥饿,对天道产生了怨恨,最后的问题“此理果谁在”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公平性的强烈质疑和无奈。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个人命运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于个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社会不公以及个人的悲凉境遇的深刻感慨。
两崖古树千般色,一井寒泉数丈冰。
欲问前朝戴居士,野烟秋色是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