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淳用长老归邛州》
《送淳用长老归邛州》全文
宋 / 杨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曾扣禅扉喜接陪,师将境物谕轮回。

灯笼不灭心中火,香印空残死后灰。

绵邑难留真锡驻,临邛还庆法堂开。

临邛绵邑何分别,无去无来无去来。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绘所作的《送淳用长老归邛州》。诗中以送别长老归乡为背景,通过描绘长老与弟子之间的交流,以及对长老离去后寺院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对长老的敬仰之情和对佛法轮回的深刻理解。

首联“曾扣禅扉喜接陪,师将境物谕轮回”,诗人回忆起曾经与长老在禅房交流的情景,内心充满喜悦。长老通过眼前的景象和事物,向他解释了佛法中的轮回道理,这种深刻的教诲让诗人深受启发。

颔联“灯笼不灭心中火,香印空残死后灰”,诗人以灯笼和香印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执着与佛法的真理。即使在长老离开后,他的教诲如同不灭的灯笼,照亮着诗人心中的道路;而长老的肉体虽已逝去,但佛法的真理却如同未尽的香印,永远留存。

颈联“绵邑难留真锡驻,临邛还庆法堂开”,这里“绵邑”和“临邛”代表两个地方,象征着长老在不同地方传播佛法。尽管长老无法长久驻留在某一处,但他所传播的佛法却如同法堂之门常开,永远欢迎着寻求真理的人们。

尾联“临邛绵邑何分别,无去无来无去来”,诗人在此点明了佛法的无边界和永恒性。无论长老走到哪里,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佛法的真理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整首诗通过对长老离去后寺院情景的想象,展现了佛法的深邃和永恒,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长老的深深敬仰和不舍之情。

作者介绍

杨绘
朝代:宋

杨绘(1032年~1116年),字元素,号先白,谥肃轩,绵竹(今属四川)人。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登进士第,历官荆南府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职,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杨绘被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尊为始祖。杨绘墓位于仙桥钱岗山西北坡,坐东朝西,是一处宋代古墓。杨氏宗祠位于揭阳市仙桥街道槎桥社区东联村,建于清初,为三厅式灰、木、石构筑庙堂。揭阳市政府于2005年7月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杨绘墓及
猜你喜欢

秋明室杂诗·其十七

人生忧患间,非病即惊老。

神意固有馀,形骸难久好。

白日去堂堂,悲叹迹如扫。

赴此百年期,终须一日保。

(0)

高阳台.为江建霞题太常仙蝶图

柳外轻盈,花间绰约,滕王图绘难真。

乍集閒庭,些些情意关人。

江郎自有生花笔,写蘧仙、一段丰神。

记当年、相见灵山,可是君身。

罗浮我亦曾清梦,有落花万片,雨积如茵。

不似京华,污衣十丈缁尘。

殷勤欲问西王使,遍人间、何处宜春。

祇怜他、薄酒微熏,腻粉初匀。

(0)

十月六日得毛主席书问佩宜无恙否,兼及国事。感赋二首,再用“溪”、“中”韵

曲折延绵溪复溪,光明前路未长迷。

周王防口流于彘,秦帝钧天醉岂泥?

下士君能资集益,见贤我自愧思齐。

驰笺问疾殷勤甚,合走深山慰病妻。

(0)

次韵余鹿门世讲感事

斫地哀歌有此不,尽收怪变起相酬。

长霄风乱旌旗影,独寐灯摇鼓角秋。

堆案遗经从解秽,列盆晚菊对含愁。

君家父子心源在,句法犹为汐社留。

(0)

己亥杂诗·其一七三

碧涧重来荐一毛,杉楠喜比往时高。

故人地下仍相护,驱逐狐狸赖尔曹。

(0)

夜游宫.秋怀四首·其二

秋气横排万马。尽屯在、长城墙下。

每到三更素商泻。湿龙楼,晕鸳机,迷爵瓦。

谁复怜卿者。酒醒后、槌床悲诧。使气筵前舞甘蔗。

我思兮,古之人,桓子野。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诗人
黄宽 储大文 梁鸿 李璮 怀素 黄颇 戴敦元 刘旦 马文升 奚贾 淮上女 杨适 周兴嗣 顾鼎臣 项圣谟 上官均 李遵勖 徐昌图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