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扣禅扉喜接陪,师将境物谕轮回。
灯笼不灭心中火,香印空残死后灰。
绵邑难留真锡驻,临邛还庆法堂开。
临邛绵邑何分别,无去无来无去来。
曾扣禅扉喜接陪,师将境物谕轮回。
灯笼不灭心中火,香印空残死后灰。
绵邑难留真锡驻,临邛还庆法堂开。
临邛绵邑何分别,无去无来无去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绘所作的《送淳用长老归邛州》。诗中以送别长老归乡为背景,通过描绘长老与弟子之间的交流,以及对长老离去后寺院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对长老的敬仰之情和对佛法轮回的深刻理解。
首联“曾扣禅扉喜接陪,师将境物谕轮回”,诗人回忆起曾经与长老在禅房交流的情景,内心充满喜悦。长老通过眼前的景象和事物,向他解释了佛法中的轮回道理,这种深刻的教诲让诗人深受启发。
颔联“灯笼不灭心中火,香印空残死后灰”,诗人以灯笼和香印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执着与佛法的真理。即使在长老离开后,他的教诲如同不灭的灯笼,照亮着诗人心中的道路;而长老的肉体虽已逝去,但佛法的真理却如同未尽的香印,永远留存。
颈联“绵邑难留真锡驻,临邛还庆法堂开”,这里“绵邑”和“临邛”代表两个地方,象征着长老在不同地方传播佛法。尽管长老无法长久驻留在某一处,但他所传播的佛法却如同法堂之门常开,永远欢迎着寻求真理的人们。
尾联“临邛绵邑何分别,无去无来无去来”,诗人在此点明了佛法的无边界和永恒性。无论长老走到哪里,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佛法的真理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整首诗通过对长老离去后寺院情景的想象,展现了佛法的深邃和永恒,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长老的深深敬仰和不舍之情。
柳外轻盈,花间绰约,滕王图绘难真。
乍集閒庭,些些情意关人。
江郎自有生花笔,写蘧仙、一段丰神。
记当年、相见灵山,可是君身。
罗浮我亦曾清梦,有落花万片,雨积如茵。
不似京华,污衣十丈缁尘。
殷勤欲问西王使,遍人间、何处宜春。
祇怜他、薄酒微熏,腻粉初匀。
曲折延绵溪复溪,光明前路未长迷。
周王防口流于彘,秦帝钧天醉岂泥?
下士君能资集益,见贤我自愧思齐。
驰笺问疾殷勤甚,合走深山慰病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