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书十上须眉变,剧怜水火方新,且莫说宪政前途,自有吾儒法度,便演做六典周公,谢皇恩诚恐惶,臣力已竭臣请死;
辟馆同升宾客豪,我落风尘最懒,久未悉京华近况,似闻元老弥留,还作个三呼宗泽,祝国是早决定,天运何如天不言。
奏书十上须眉变,剧怜水火方新,且莫说宪政前途,自有吾儒法度,便演做六典周公,谢皇恩诚恐惶,臣力已竭臣请死;
辟馆同升宾客豪,我落风尘最懒,久未悉京华近况,似闻元老弥留,还作个三呼宗泽,祝国是早决定,天运何如天不言。
这首挽联以深沉的哀悼之情,表达了对张百熙先生的缅怀与敬仰。上联“奏书十上须眉变”描绘了张百熙先生为国家政治献身的坚韧与执着,他多次上书,直至鬓发斑白,体现了其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与忧虑。接着“剧怜水火方新”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国家新生之际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变革的期待,也有对困难与挑战的担忧。
下联“且莫说宪政前途”转而探讨国家治理的方向,强调了在变革中应遵循儒家的法度,即道德与礼制的重要性,通过“便演做六典周公”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意指将古代的治国之道应用于现代,以周公的治国理念为指导。同时,“谢皇恩诚恐惶,臣力已竭臣请死”表达了对君主的忠诚与对自身能力的谦逊,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后半部分“辟馆同升宾客豪,我落风尘最懒”则以对比手法,展现张百熙先生与宾客豪杰的交往与自己的个性特点——“最懒”,可能是指他更倾向于学术研究或内省,而非社交活动。最后“久未悉京华近况,似闻元老弥留,还作个三呼宗泽,祝国是早决定”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以及对元老宗泽的怀念,希望国家能够早日做出明确决策,稳定局势。
整体而言,这副挽联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也蕴含了对国家治理、道德伦理以及个人责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清代士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昭毅营东山,群从从之游。
第五足清旷,居然隐者流。
曾不问生产,乃与兄子俦。
把臂同入林,酒池日拍浮。
自为鸲鹆舞,间作竹枝讴。
行乐堪永年,达生宜白头。
门户正衰谢,斯人不可留。
咸也矧穷途,揽涕何时收。
晏坐寄玄览,感物生遐思。
有鹙在梁饱,有鹤在林饥。
所处虽倒置,鹤也安足悲。
逍遥寓空谷,还与丛桂期。
一鸣闻九天,其子能和之。
夕可饮沆瀣,晨可餐灵芝。
驭彼王子乔,白云同差池。
回视在梁者,龌龊亦奚为。
凭眺凌崇峻,周览极浩渺。
日落出古寺,秋旻见归鸟。
石梁百尺横,苍渚游龙矫。
两崖崩欲坠,五湖环且绕。
人家隔花源,孤亭构木杪。
坐久待明月,亭亭映翠筱。
既望升较迟,微亏光仍皎。
近浦何氤氲,远峰亦缥缈。
桓伊笛自幽,范蠡舟偏小。
零露瀼瀼华,明星渐以少。
何事杯行缓,夷犹俟清晓。
溪山总含情,宛然留谢朓。
禹碣传蝌蚪。又纷纷、几家汉隶,几家秦籀。
碧落迢迢奇字幻,消得阳冰低首。
一片石、韩陵快友。
慢忆秋风残照里,是何年、雨剔烟挲久。
浑不见、古苔绣。肃斋合许和云构。
擘窠书、移来飞白,运如鸾帚。
佳士座中开拓本,窗外蕉阴凉透。
问定武、兰亭真否。
翠墨香浓双钩笔,冷金笺、摹到花生韭。
正小试,换鹅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