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心自信皆无住,谁谓南宗止姓卢。
眯眼珠玑亦瓦砾,疗饥糠秕即醍醐。
且从有处空诸有,莫向无中更说无。
为问禅堂何处是,禅堂是处恐禅枯。
生心自信皆无住,谁谓南宗止姓卢。
眯眼珠玑亦瓦砾,疗饥糠秕即醍醐。
且从有处空诸有,莫向无中更说无。
为问禅堂何处是,禅堂是处恐禅枯。
《修六上人参方潮阳过小园以吴用潜侍御书来曰上人欲敷座诃林为众生说法觉生居士业饶广长舌续佛彗命矣西园公常自称为肉身菩萨慧业庵前菩提双树结果已自然成可无一言为护法金汤余乃相视而笑遂拈笔得百十六字以当拈花上人其护之归报侍御公咄咄韩昌黎从大颠游矣第无量寿佛已念苍梧帝子櫜鞬湘源道左合掌骢马宰官身者久之幸分数索买山钱丐上人成此一段无量功德又何以西园公之棒喝为乎夫青莲常生于火宅鹙子不择于鸡群今公以出世想作用世法建名世业即西畴就荒朱锁异日者功成名遂令西园公日奉杖履襆被天镜阁中一宿而觉即篱间小草皆可作丈六金身矣彗业庵主人能不》【明·张萱】生心自信皆无住,谁谓南宗止姓卢。眯眼珠玑亦瓦砾,疗饥糠秕即醍醐。且从有处空诸有,莫向无中更说无。为问禅堂何处是,禅堂是处恐禅枯。
https://shici.929r.com/shici/J15uXZQGmI.html
这首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禅意,诗人张萱通过对比和反问,探讨了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关系,以及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
首句“生心自信皆无住”,表达了修行者内心的坚定与自由,认为一切心念都应如流水般无拘无束,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接着,“谁谓南宗止姓卢”一句,可能暗指对宗派传统的质疑,提出真正的修行并不局限于某一流派或特定人物,而是普遍存在于一切生命之中。
“眯眼珠玑亦瓦砾,疗饥糠秕即醍醐”运用了强烈的对比,珠玑与瓦砾、糠秕与醍醐,象征着世间万物在不同视角下的价值差异。这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观察,也是对精神境界的探索,强调了修行者应超越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内在价值。
“且从有处空诸有,莫向无中更说无”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空”与“有”的概念。在有中寻空,在无中识有,体现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既不执着于物质世界,也不陷入虚无主义,而是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为问禅堂何处是,禅堂是处恐禅枯”则提出了对禅修地点的疑问,同时也暗示了禅修并非局限于特定场所,而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能找到禅的真谛。最后两句“西园公常自称为肉身菩萨,慧业庵前菩提双树结果已自然成可无一言为护法金汤”,通过引用西园公的例子,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重要性,即使不做言语上的宣传,通过实际行动也能成为他人修行的护法。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与修行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深刻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真理,实践佛法,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韩信反汉诛,千载多怜恕。
私与陈豨言,一室无人预。
谁闻谁见之,而作造反据。
况乎居京师,兵权已尽去。
党羽结何人,兵械藏何处。
岂率数家僮,能将长安踞。
其实帝出征,设计事前豫。
特假吕雉手,宫门伏刀锯。
舍人外间告,萧相暗中助。
冤酷甚黔彭,我为呼天吁。
墨亭先生我曾见,琴川接座陪清宴。
约略当时在盛年,如兰臭味如田面。
中年人事走天涯,别后光阴迅如箭。
归来重到郑公乡,迎人但有堂前燕。
惟馀事迹播声称,流传不与沧桑变。
竹林小阮我同年,示我遗容并家传。
先生功在卫乡闾,义旂高张倡团练。
先生行在笃宗祊,义庄继起恤贫贱。
生成天性复肫然,怡怡兄弟情无间。
忠厚传闻行路人,路人个个呼爷遍。
古之所称乡大夫,殁而祭社斯人选。
难得传神好画工,至今奕奕神犹现。
遗像清高式典型,新诗当作椒兰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