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慵曾托李膺门,此日欣承上宰援。
共仰铨衡歌袭美,敢因鼎铉祝调元。
魏公垂晚功尤著,司马重来道益尊。
三十年前修史手,载将彤笔赴台垣。
疏慵曾托李膺门,此日欣承上宰援。
共仰铨衡歌袭美,敢因鼎铉祝调元。
魏公垂晚功尤著,司马重来道益尊。
三十年前修史手,载将彤笔赴台垣。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孙承恩所作的《和松皋太宰元夕宴会三首(其二)》。诗中表达了对松皋太宰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宴会盛况的描绘。
首句“疏慵曾托李膺门”,以李膺为典故,暗示自己虽有疏懒之性,但曾有幸结交名士,暗含对自己身份的谦逊自述。接着“此日欣承上宰援”则直接表达出今日能受到太宰的提携与支持的喜悦之情。
“共仰铨衡歌袭美,敢因鼎铉祝调元。”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对太宰的尊敬与感激,同时流露出对国家治理的期待与祝愿,认为太宰如同公正的秤和稳固的鼎,能够调和国家的秩序与和谐。
“魏公垂晚功尤著,司马重来道益尊。”这里通过引用历史人物魏公和司马的例子,强调了老一辈政治家在晚年仍能展现出卓越的功绩,以及新任官员的到来使得道德与学问更加受人尊重。
最后,“三十年前修史手,载将彤笔赴台垣。”这句话回顾了自己三十年前作为修史者的经历,表示自己将带着热情与决心,继续在官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前辈的敬仰与对国家治理的期待,也体现了其个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携家守荆溪,忽忽已一期。
官舍非不佳,怀抱长鲜怡。
若非僮仆病,定复儿女啼。
昔贫叹不饱,今愁岂缘饥。
晨起袖书册,急登亭上嬉。
露痕尚星月,风气无窗扉。
顿觉老病身,不禁絺绤衣。
昨暑何可度,朝凉乃尔奇。
白鸟远如蝶,玄蝉哦似诗。
松色雪我神,荷香冰我脾。
忧乐忽安在,形骸亦俱遗。
稚子不解事,朝餐呼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