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好山看不尽,一江烟水去无穷。
谁人为和沧浪曲,兴在空濛杳霭中。
两岸好山看不尽,一江烟水去无穷。
谁人为和沧浪曲,兴在空濛杳霭中。
这首《江行》由明代诗人薛瑄所作,通过对江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感慨与内心世界的细腻情感。
首句“两岸好山看不尽”,以“好山”二字开篇,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两岸山脉的喜爱之情。然而,“看不尽”三字则暗示了山川之壮丽与广阔,引人遐想,激发了读者对未知美景的好奇心。
次句“一江烟水去无穷”,将视线从山转向水,描绘了一幅江面烟波浩渺、水流不息的画面。这里的“烟水”不仅指江面上的雾气与水面的波光,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尽。通过“去无穷”三字,诗人表达了对时间与空间无限性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
接下来的“谁人为和沧浪曲”,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沧浪之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之一,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超脱。在这里,诗人似乎在问,谁能真正理解并融入这自然之美,与之和谐共处?这一问,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人生境界的探索。
最后一句“兴在空濛杳霭中”,以“空濛”形容江面的烟波,以“杳霭”形容远处的山峦,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意境。这句话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景象,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触——在这样的自然美景中,他的兴致与情感都沉浸在了这空灵而神秘的氛围之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既是对外在世界的欣赏,也是对内在心灵的触动。
整体而言,《江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寄托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更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现。
霁色舒圭景,寒醅艳玉杯。
关讥方且闭,国色已先开。
幸有佳宾客,将何助笑咍。
共言长至日,底事矮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