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千古士,被难身何穷。
悲哉百年后,毁誉犹不公。
孔子录《小雅》,怨诽君子风。
美善而刺恶,史笔非不忠。
文园为令客,窃资自临邛。
将死劝封禅,佞䛕以为工。
文章两司马,擅为西汉雄。
人君取士节,优劣安得同。
如何永平诏,抑扬恣其胸。
宜乎朝廷士,进者多容容。
所以歌《五噫》,邈然逝梁鸿。
子长千古士,被难身何穷。
悲哉百年后,毁誉犹不公。
孔子录《小雅》,怨诽君子风。
美善而刺恶,史笔非不忠。
文园为令客,窃资自临邛。
将死劝封禅,佞䛕以为工。
文章两司马,擅为西汉雄。
人君取士节,优劣安得同。
如何永平诏,抑扬恣其胸。
宜乎朝廷士,进者多容容。
所以歌《五噫》,邈然逝梁鸿。
此诗由清代诗人姚鼐所作,名为《漫咏三首(其三)》。诗中探讨了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历史记载的公正性问题。
首句“子长千古士”,赞美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如司马迁,他们的智慧与贡献跨越千年。接着,“被难身何穷”表达了这些人物在生前可能遭受的苦难与挑战,强调了他们面对逆境的坚韧与勇气。
“悲哉百年后,毁誉犹不公”指出即便是在死后,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也不够公正,充满了主观性和偏见。这种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的局限性。
接下来,“孔子录《小雅》,怨诽君子风”提到孔子对《小雅》的收录,其中包含了对君子行为的批评与讽刺,体现了历史记载中的批判精神。这表明,优秀的史家不仅记录事实,更会通过文字传达对道德与行为的评判。
“美善而刺恶,史笔非不忠”进一步阐述了史家在记录历史时应秉持的原则——既赞扬美德,也揭露恶行,这是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和对道德的坚守。
“文园为令客,窃资自临邛”引用了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故事,他曾在临邛以文才吸引汉武帝的注意,成为宫廷宾客。这里借以说明,历史人物的才能与机遇往往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他们的命运与成就。
“将死劝封禅,佞䛕以为工”则提到了汉代另一位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临终前的建议,即帝王应举行封禅大典以示尊崇天地,这一建议被一些人视为谄媚。这反映了历史记载中对人物动机与行为复杂性的揭示。
最后,“文章两司马,擅为西汉雄”赞扬了司马迁与司马相如两位司马氏的杰出成就,他们在文学与历史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西汉时期的杰出代表。
“人君取士节,优劣安得同”提出了一种观点,即君主在选拔人才时,应注重其品德与能力,不应仅凭表面印象或个人喜好来决定。这反映了作者对公正用人原则的重视。
“如何永平诏,抑扬恣其胸”则批评了某些时期,如东汉永平年间,皇帝在选拔官员时过于主观,导致贤能与庸碌并存的现象。
“宜乎朝廷士,进者多容容”指出,在这样的环境下,朝廷中的官员往往选择明哲保身,避免锋芒毕露,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风险。
“所以歌《五噫》,邈然逝梁鸿”引用了汉代文学家梁鸿的《五噫歌》,表达了对历史人物遭遇不公待遇的同情与感慨。梁鸿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公的不满与抗议,这也成为了后世对历史人物遭遇不公评价的一种共鸣。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记载公正性的探讨,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以及对公正用人原则的重视。同时,诗中引用的历史故事与文学典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妾本越骑校尉女,忝充下陈侍明主。
陋质偏承宠渥隆,三十六宫无厥侣。
何期君老温柔乡,新爱双浓旧宠凉。
白日移光成晻莫,合欢纨扇逢金商。
火迎祸水那能久,愿奉东宫从太后。
罘罳孤影无人问,燕寝空帏甘独守。
空帏孤影复何言,君是荆庄妾愧樊。
彩笔祇将书捣素,黄金奚用买长门。
苑路春阴芳草绿,清池炎昼荷华馥。
秋深菊绽斗明霞,云冷梅开妆碎玉。
四时月露几迁变,梦魂不到含风殿。
同辇荣恩尚可辞,长信幽居何足怨。
下不怨双燕,上不怨帝身。
但惧佳人在左右,从今侍侧少名臣。
进君柏叶之美酒,盛君香螺之琼卮。
五色玉环之繸带,七宝同心之结衣。
越女燕歌年二八,玉腕挥弦诉所思。
琴心欲诉愁难诉,盈盈珠翠徒披离。
流苏帐里枕君腹,沉香亭上咏君诗。
倏忽流光如泡电,安能长保百年期。
嗟哉,人生有酒不能饮,惜费徒为后世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