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作田家苦,黄梁夜自舂。
衡茅难久雨,桑柘易凄风。
懒织从新妇,荒锄教小童。
诗成还独笑,天地一衰翁。
秋作田家苦,黄梁夜自舂。
衡茅难久雨,桑柘易凄风。
懒织从新妇,荒锄教小童。
诗成还独笑,天地一衰翁。
这首诗描绘了农人在连绵阴雨中的劳苦生活,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困顿与无奈。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田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首联“秋作田家苦,黄梁夜自舂”,开篇即点明主题,秋天本是农忙时节,而“黄梁夜自舂”则暗示着农人不分昼夜地劳作,即便在夜晚,也要舂米以供日常所需,形象地表现了农事的繁重和生活的艰辛。
颔联“衡茅难久雨,桑柘易凄风”,进一步描绘了农人面临的自然环境之恶劣。衡茅,指的是简陋的茅屋,难以抵挡长时间的雨水侵袭;桑柘,代表了农人的生计来源,却在凄厉的寒风中显得脆弱不堪。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农人在恶劣天气下的无助与艰难。
颈联“懒织从新妇,荒锄教小童”,揭示了农家人手不足的困境。新妇因“懒织”而被责备,小童则被迫参与荒废的锄地工作,反映出家庭劳动力的紧张和分配的不合理。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农人家庭内部的压力与矛盾。
尾联“诗成还独笑,天地一衰翁”,以诗人的自我反思结束全诗。诗人独自创作诗歌,却在笑声中透露出一丝悲凉,仿佛是在嘲笑自己的无力与世态的炎凉。最后一句“天地一衰翁”更是点明了诗人对自身老去、对社会现状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农人生活的细腻描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辛酸,以及他们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的挣扎与无奈。诗中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蕴含着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
群动各已息,在汝梦中游。
尘埃大地如水,儿女不堪愁。
寂寂古人安在,冉冉吾年如此,何处有高楼。
客有洞箫者,泪下不能收。庾楼坠,秦楼渺,楚楼休。
知公所恨何事,不是为封侯。
自有此山此月,说甚何年何处,重泛木兰舟。
起舞酹英魄,馀愤海西流。
任琐窗深、重帘闭,春寒知有人处。
常年笑花信,问东风情性,是娇是妒。
冰柳成须,吹桃欲削,知更海棠堪否。
相将燕归又,看香泥半雪,欲归还误。
漫低回芳草,依稀寒食,朱门封絮。少年惯羁旅。
乱山断,敧树唤船渡。
正暗想、鸡声落月,梅影孤屏,更梦衾、千重似雾。
相如倦游去。掩四壁、凄其春暮。休回首、都门路。
几番行晓,个个阿娇深贮。而今断烟细雨。
南国秋容晚。晓寒轻、菊花台榭,拒霜池馆。
试向壶山堂上望,万顷黄云刈遍。
总吃著、君侯方寸。
不要汉廷夸击断,要史家、编入循良传。
春脚到,福星见。家家香火人人愿。
要还他、庆元狨座,建炎蝉冕。
稳奉安舆迎两国,谁谓山遥水远。
福寿比、河沙难算。
来岁而今黄花节,早骖鸾、入侍瑶池宴。
风浩荡,海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