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有樵,采薪翘翘。西山有樵,刈薪萧萧。
南山有樵,束薪百条。北山有樵,负薪逍遥。
薪之槱之,暮暮朝朝。行歌相答,出入相招。
东山有樵,采薪翘翘。西山有樵,刈薪萧萧。
南山有樵,束薪百条。北山有樵,负薪逍遥。
薪之槱之,暮暮朝朝。行歌相答,出入相招。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樵夫劳作的场景,充满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之美。诗人以“东山”、“西山”、“南山”、“北山”四座山为背景,展现了不同方位的樵夫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或“采薪”,或“刈薪”,或“束薪”,或“负薪”,各自忙碌于山林之间,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劳动画面。
“薪之槱之,暮暮朝朝”一句,将柴火的准备过程与时间的流逝巧妙结合,暗示着樵夫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而“行歌相答,出入相招”则描绘了他们在劳作之余,通过歌声相互交流、彼此鼓励的温馨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樵夫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劳动之美、自然之美以及人情之美,表达了对简单而充实生活的向往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