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变态自天工,移步重看又改容。
是处路皆穿石过,有时身竟被云封。
轩皇自昔曾求道,药鼎于今尚在峰。
前海茫茫我到此,却从何处觅仙踪。
黄山变态自天工,移步重看又改容。
是处路皆穿石过,有时身竟被云封。
轩皇自昔曾求道,药鼎于今尚在峰。
前海茫茫我到此,却从何处觅仙踪。
这首诗《登黄山》由清代诗人金照所作,通过对黄山壮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历史文化的追思。
首联“黄山变态自天工,移步重看又改容。”开篇即以黄山的变幻莫测、鬼斧神工之美吸引读者,强调了黄山景观的独特魅力,无论何时何地,都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令人流连忘返。
颔联“是处路皆穿石过,有时身竟被云封。”进一步描绘了黄山的险峻与神秘。山路蜿蜒曲折,穿行于巨石之间,而有时,山间云雾缭绕,仿佛将人与外界隔绝,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颈联“轩皇自昔曾求道,药鼎于今尚在峰。”转而提及古代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寻求长生不老之道,药鼎遗留在山峰之上,暗示着黄山不仅自然景观独特,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
尾联“前海茫茫我到此,却从何处觅仙踪。”诗人站在黄山之巅,面对广阔无垠的景象,不禁思考起仙人的踪迹。这不仅是对黄山美景的感慨,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黄山的壮美与神秘,以及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与哲思的作品。
辛巳过濡水,初命浚濡源。
安东及高阳,仿佛名同传。
圣女出易州,实与易水连。
岁久浸入沙,无足资灌田。
天然利民泽,可使虚渗乾。
发帑俾疏剔,其功非唐捐。
安河易新名,听予有后言。
虽云善其初,久要宜敬旃。
闸坝时脩治,俾毋滥轶川。
轮日以输溉,人和可格天。
经过示梗概,所重惟吁年。
年前截漕五十万,用佐冬春赈贷资。
迩来青黄逮不接,民艰巡跸周询知。
部帑再拨八十万,仍虑难为无米炊。
复留新漕十五万,以济灾后频然眉。
从来救荒无善策,在尽心以补苴为。
示大端惟扩充要,共者嗟嗟良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