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倚萧寺,小阁翠微中。
烟霭三峰秀,松杉一径通。
潮音从耳悟,尘虑转头空。
堪笑林间弋,犹思落塞鸿。
天边倚萧寺,小阁翠微中。
烟霭三峰秀,松杉一径通。
潮音从耳悟,尘虑转头空。
堪笑林间弋,犹思落塞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间寺庙景象。"天边倚萧寺,小阁翠微中",开篇便以高远的视角展现了诗人所处之地——一座位于山脉之间的古老寺庙,隐匿在翠绿的竹林之中,给人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
接下来的"烟霭三峰秀,松杉一径通",则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风光。"烟霭三峰秀"中的“烟霭”可能指的是山间的薄雾或是远处山峰上的云气,这些自然现象共同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美丽的景致。而"松杉一径通"则表现了寺庙后方的幽深小路,两旁长满了松树和杉木,小径蜿蜒曲折,却又清晰可辨。
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耳边响起的是远处潮汐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有着启迪心智的力量,使得"潮音从耳悟,尘虑转头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和内心的变化,仿佛听到潮水声后,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解脱。
最后两句"堪笑林间弋,犹思落塞鸿"则流露出诗人的情感体验。"堪笑林间弋"可能是在表达对林间渔猎生活的赞赏,或是对自然界中生命循环的一种接受和理解。而"犹思落塞鸿"中的“犹思”表现了诗人对于远方、边塞上的鸿雁飞翔的思考或是怀念,这可能与他个人的情感经历有关,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声音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方世界的思考。
楝花风暖黄鹂语,万花错落飞红雨。
接䍦倒着意迷离,快摇艇子穿芳树。
湖边十里水潆浻,淡荡空明天倒开。
四围绿净不容睡,一望波纹孰剪裁。
湍流迥合向山抱,青鬟掩映烟光绕。
停桡竟日尚淹留,便思卜筑长凭眺。
双松代以三,顷来已一枯。
虽非元明旧,挺立仍不孤。
我昔见松始,中兴正多娱。
刹那五星终,寺燬祠亦芜。
朝市不自保,况此曲瘁株。
澹庵欲留真,岁寒趣为图。
缅怀乾隆世,七庙雨露濡。
孑遗幸相守,冰雪何岁无。
还复成双松,后先焉可诬?
勿袭广雅误,谓与渔洋符。
丁髯熟旧闻,考證能辞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