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子丹兮满翠岚,能将法味发芳甘。
舌根幸有圆通在,何惜南来与遍参。
荔子丹兮满翠岚,能将法味发芳甘。
舌根幸有圆通在,何惜南来与遍参。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名为《绝句奉约圭禅师相过同食荔枝(其二)》。诗中以荔枝为引子,巧妙地融入了佛法的哲理,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首句“荔子丹兮满翠岚”,描绘了一幅荔枝挂满翠绿山峦的画面,色彩鲜明,充满生机。荔枝的红色与翠绿的山色形成对比,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生命的热烈与宁静的和谐。
次句“能将法味发芳甘”,则将荔枝的味道与佛法的真谛联系起来。这里的“法味”指的是佛法的精髓,而“芳甘”则是指美味。诗人通过荔枝的甜美,比喻佛法的甘甜,暗示了通过修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和幸福。
第三句“舌根幸有圆通在”,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提到“舌根”,即舌头的根部,象征着感知和理解的能力。这里的“圆通”意味着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沟通。诗人表达了自己有幸拥有这种能力,能够理解和体验佛法的深邃,同时也暗含了对禅师圭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最后一句“何惜南来与遍参”,表达了诗人愿意与禅师共同探讨佛法的愿望。这里的“南来”可能是指禅师从南方而来,也可能是诗人邀请禅师一起深入研究佛法的意思。“遍参”则意味着广泛地学习和体验,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以及对与智者交流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荔枝这一日常之物,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佛法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精神追求的独到见解。
扁舟待约寻秋去,瘦筇又唤幽讨。
浦迥云迷,桥低烟凝,且向横塘移棹。篷窗欹帽。
指一抹遥山,夕阳沉了。
鹭外鸥边,今宵凉梦定飞绕。
廊虚好寻步屧,笑一双谢屐,此时才到。
寺暝催钟,林深迟月,残客尚留多少。
禅枯僧老,又汲水煎茶,篝灯留照。
秉烛还来,胜游归莫早。
麦浪翻晴,柳烟吹暮,可怜时候新暖。
攀来暗绿嫌深,折去残红怨浅。
东风著意,为留得、几丝香软。
笑双双、掠水衔泥,辛苦旧巢归燕。
费多少、斜阳送眼,容易得、远山迎面。
肯将佩冷江皋,博个宴酣花苑。
梦阑酒醒,早减却、春痕一线。
问五湖、他日扁舟,可似苎萝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