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未夕昏,半已掩柴门。
车马争途疾,牛羊下坂喧。
春阴入陵树,雨色过湖村。
谁道相如病,犹堪守汉园。
山家未夕昏,半已掩柴门。
车马争途疾,牛羊下坂喧。
春阴入陵树,雨色过湖村。
谁道相如病,犹堪守汉园。
这首诗描绘了昌平道中的自然景色与乡村生活,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
首联“山家未夕昏,半已掩柴门”描绘了一幅山村黄昏时分的宁静景象。山间的农舍还未完全沉浸在夜色之中,部分人家已经关闭了柴门,准备迎接夜晚的到来。这里通过“未夕昏”和“半已掩柴门”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几分忙碌的乡村生活氛围。
颔联“车马争途疾,牛羊下坂喧”则转向描绘了乡村道路上的繁忙景象。车马在狭窄的路上疾驰而过,显示出乡村交通的活跃;而牛羊则在山坡上缓缓下坡,它们的叫声此起彼伏,为这宁静的乡村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颈联“春阴入陵树,雨色过湖村”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自然风光。春日的阴云笼罩着山陵上的树木,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忧郁色彩;而雨水则从远处的湖边村落飘过,带来了清新湿润的气息。这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阴雨天气与乡村的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春日乡村画卷。
尾联“谁道相如病,犹堪守汉园”以典故收尾,表达了诗人对坚守职责、不畏困难的精神的赞美。这里借用司马相如的故事,暗示即使身处困境,也应像相如那样坚韧不拔,继续守护着自己的理想与家园。这一联不仅深化了主题,还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内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昌平道中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社会的一角,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坚守精神的颂扬。
屈指隔重慈,一年又半矣。
何以慰羁愁,所幸书一纸。
忆昔别母时,干戈方未已。
长江限南北,扰扰苦流徙。
家贫亲且老,饥驱无定止。
遥知倚闾人,日日念游子。
昨宵魂梦中,髣髴归乡里。
中夜起徘徊,梦境难悬拟。
频望消息来,万金真可抵。
胡为年复年,沈沈竟如此。
登高望白云,独叹秋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