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臣。
荐成成不知,告璜璜不嗔。
克也与国论,此国尚有人。
能令汝卜相,谁使汝为君。
东周一失驭,全晋遂三分。
但知晋国乱,不念周家贫。
史官谨初命,千载伤彝伦。
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臣。
荐成成不知,告璜璜不嗔。
克也与国论,此国尚有人。
能令汝卜相,谁使汝为君。
东周一失驭,全晋遂三分。
但知晋国乱,不念周家贫。
史官谨初命,千载伤彝伦。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所作的《卜相篇》,主要通过历史典故来表达对社会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中以家庭贫困时渴望贤妻和国家动乱时期盼良臣的比喻,反映出对治国人才的重视。诗人提到“荐成成不知,告璜璜不嗔”,意指推荐的人才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而告诫的人也未被采纳,暗示了人才的埋没和忽视。
接着,诗人批评当政者“克也与国论,此国尚有人”,指出虽然有才能的人存在,但他们并未得到充分的信任和任用。诗人进一步借东周失政导致晋国分裂的历史,强调了君主的重要性:“能令汝卜相,谁使汝为君。”如果君主明智,就能选拔出合适的宰相,反之则会导致国家动荡。
最后,诗人叹息“东周一失驭,全晋遂三分”,表达了对周朝衰落和晋国分裂的哀叹。他批评世人只关注晋国的混乱,却忽略了周家的困境,认为史官记录这些事件时应谨慎对待,因为这关系到伦理秩序的维护:“史官谨初命,千载伤彝伦。”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借古讽今,揭示了人才选拔、君主责任以及历史教训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英英二徐,名德之雏。早从烂柯,知所步趋。
南陔子职,夙夜尽劬。九日黄花,采采盈裾。
请寿堂萱,大年方壶。庞眉发鹤,重锦轩鱼。
母诏子前,问学勉诸。参匪直养,心传泗洙。
诚身悦亲,授伋著书。子曰懋哉,益厉厥初。
荣多遗母,文绣不如。戏舞樽前,母为笑娱。
我寄四言,俾陈座隅。
苍崖插浯溪,清涨湿元颂。
费墨合屋高,千年此安用。
鲸翻天宝末,云滃朔方众。
还都迎上皇,呜咽抱馀痛。
两宫重宴乐,万国尽朝贡。
当时纪成功,小雅见微讽。
颜公发劲画,金玉相错综。
我于碑刻间,众羽得孤凤。
艰危人物难,忠烈鬼神重。
摹取挂野堂,英风凛生栋。
隔涧竹扉深,苍童引客寻。
虽然乖晤语,犹得见园林。
野蔓时妨步,山蝉亦好吟。
石根泉数斗,清冷应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