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之襄王问于宋玉,玉时对以郢中歌,歌为白雪阳春曲。
始唱千人和,再唱百人逐。
至此和者才数人,乃知高调难随俗。
后来感槩起危楼,足接浮云声出屋。
中古客应无,怊怅鲲鱼孟诸宿。
楼倾复构春又春,酒泻琉璃烹锦鳞。
青山绕栏看不尽,眼穿荡桨石城人。
去知何在,寒花雨敛自生嚬。
今闻太守新梁栋,试选清喉可动尘。
楚之襄王问于宋玉,玉时对以郢中歌,歌为白雪阳春曲。
始唱千人和,再唱百人逐。
至此和者才数人,乃知高调难随俗。
后来感槩起危楼,足接浮云声出屋。
中古客应无,怊怅鲲鱼孟诸宿。
楼倾复构春又春,酒泻琉璃烹锦鳞。
青山绕栏看不尽,眼穿荡桨石城人。
去知何在,寒花雨敛自生嚬。
今闻太守新梁栋,试选清喉可动尘。
梅尧臣的《寄题郢州白雪楼》描绘了一幅楚襄王与宋玉对话后,郢都流传起阳春白雪般高雅音乐的故事。诗中通过描述歌声初起时万人响应,再到只剩少数人能跟唱,反映出高雅艺术与世俗接受度之间的落差。诗人感慨万千,将这种意境提升到楼阁之上,声音直入云霄,暗示了艺术的孤独与崇高。
接着,诗人想象中古时期,此楼或许已无人欣赏,只有孟诸大鱼般的孤独情怀。尽管楼台几经重建,春天依旧轮回,但美景无人共赏,只能独自品酒观山,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惆怅。最后,诗人遥想今日太守新建的梁栋,期待能有清喉咙之人再次唤醒这座楼的风雅,唤起人们的共鸣。
整首诗以历史与现实交织,表达了对高雅文化传承的忧虑与期待,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情感寄托。
床头夜雨滴到明,村南村北春水生。
老妇携儿出门去,老翁赤脚呵牛耕。
一双不借挂木杪,半破夫须冲晓行。
耕罢洗泥枕犊鼻,卧看人间蛮触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