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邑遥过师旷村,于今谁识六篇存。
平治仁政伊予责,即景因思孟子言。
鲁邑遥过师旷村,于今谁识六篇存。
平治仁政伊予责,即景因思孟子言。
此诗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题为《师旷村》。诗中描绘了诗人遥望鲁邑,经过师旷村的情景,表达了对古代圣贤及其思想的追忆与思考。
首句“鲁邑遥过师旷村”,以“遥”字开篇,营造出一种远眺的意境,仿佛诗人正站在远方,凝视着那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村庄。接着,“于今谁识六篇存”一句,引出了对师旷及其作品的感慨,暗含着对古代文化传承的忧虑,以及对后世能否理解并珍视这些文化遗产的疑问。
“平治仁政伊予责”一句,诗人将自己置于实现和维护仁政的角色之中,体现了其作为君主或领导者对于国家治理的责任感。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一句“即景因思孟子言”,则是在眼前景象的触发下,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孟子的教诲。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主张民贵君轻。通过这一句,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哲学相融合,既是对古代圣贤智慧的致敬,也是对当下治国理政的反思。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深邃的历史思考和道德哲学,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通过对比古今、反思传统与现实的关系,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传承的渴望。
我本良家子,承恩入汉宫。
光彩射绮罗,语笑生春风。
君王希召幸,在远谁为通。
汉宫三十六,处处种梧桐。
美女八千名,各各分当熊。
黄金买颜色,丹青多益工。
宁知佳丽人,不出所图中。
黄金犹粪土,丹青复何功。
颜色非可恃,粉黛故难同。
因念长门赋,夙昔亦相蒙。
君王宠自娱,贱妾以和戎。
岂惜贱妾去,但惜长门空。
涕泣顾长门,从此逐秋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