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三百六十五,去地九万有一千。
茫茫大造亦可测,观星之台始何年。
虞帝璿玑制初创,姬文载咏《灵台》篇。
铜仪昉自汉宣帝,递相述作逾精研。
古遗铸象十三座,我朝新造居中圜。
西洋算法穷杪忽,横互尺度罗星躔。
五金之精发异彩,四柱屹峙生祥烟。
我来驻马历台上,落落万象光芒悬。
超然置身六合表,欲穷造化玄中玄。
侧闻人主象太乙,执德驭世无颇偏。
敬天以心不以器,神凝于穆非言诠。
莲漏声传初日晓,龙楼彩映红云鲜。
惟愿雨旸协畴范,天人一气相回旋。
周天三百六十五,去地九万有一千。
茫茫大造亦可测,观星之台始何年。
虞帝璿玑制初创,姬文载咏《灵台》篇。
铜仪昉自汉宣帝,递相述作逾精研。
古遗铸象十三座,我朝新造居中圜。
西洋算法穷杪忽,横互尺度罗星躔。
五金之精发异彩,四柱屹峙生祥烟。
我来驻马历台上,落落万象光芒悬。
超然置身六合表,欲穷造化玄中玄。
侧闻人主象太乙,执德驭世无颇偏。
敬天以心不以器,神凝于穆非言诠。
莲漏声传初日晓,龙楼彩映红云鲜。
惟愿雨旸协畴范,天人一气相回旋。
这首清代彭启丰的《观象台》描绘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设施的壮观景象和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列举周天星辰、古代天文仪器如虞帝的璿玑和姬文的灵台,追溯了观象台的悠久历史。他赞美了从汉宣帝时期到清朝,观象台的设计与制造不断精进,铜仪和横互尺度的使用展现了科技的进步。
诗中观象台的五金精光与四柱祥烟相映,象征着智慧与神圣的气息。诗人驻足台上,感受到宇宙的宏大与造化的深邃,表达了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追求。他还借皇帝象太乙,强调天子应以德治国,敬天而不拘泥于器物,神明的威严在于内心的宁静而非言辞的表述。
最后,诗人祈愿天时雨顺,人间和谐,天人相应,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社会稳定的期盼。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天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