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尽有乾坤眼,莫随妄境颠倒窥。
恒沙国土总吞尽,吞尽不我何旨旨。
人人尽有乾坤眼,莫随妄境颠倒窥。
恒沙国土总吞尽,吞尽不我何旨旨。
这首诗《劝人(其六)》由唐代的义存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与生动的比喻,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迷障,追求内心的清明与智慧。
“人人尽有乾坤眼”,开篇即点明了每个人内心都蕴含着宇宙真理与智慧的眼睛,强调了人类内在的潜能与觉醒的可能性。“莫随妄境颠倒窥”,紧随其后,告诫人们不要被外界的虚幻表象所迷惑,而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洞察事物的本质。
“恒沙国土总吞尽”,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宇宙间的广阔与丰富比作无边无际的恒沙国土,强调了宇宙的浩瀚与复杂。同时,“吞尽”二字形象地描绘了个体对宇宙真理的探索与理解,仿佛能包容一切知识与智慧。
“吞尽不我何旨旨”,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在经历了对宇宙真理的探索与理解之后,诗人提出了一种超然的态度:“吞尽不我何旨旨”。这里的“不我何旨旨”可以理解为,无论宇宙间有多少知识与智慧,最终都归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不再寻求外在的肯定或赞誉。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智慧的深刻领悟,即真正的智慧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觉醒与自我认知,而非外界的评价或物质的积累。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内心的觉醒与智慧的追求,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索宇宙真理,最终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乌家若下蚁还浮,白玉尊前倒即休。
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
三秋倦行役,千里泛归潮。
通波竹箭水,轻舸木兰桡。
金堤连曲岸,贝阙影浮桥。
水净千年近,星飞五老遥。
叠花开宿浪,浮叶下凉飙。
浦荷疏晚菂,津柳渍寒条。
恓惶劳梗泛,悽断倦蓬飘。
仙槎不可托,河上独长谣。
鹓鸿念旧行,虚馆对芳塘。
落日明朱槛,繁花照羽觞。
泉归沧海近,树入楚山长。
荣贱俱为累,相期在故乡。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