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沾荒裔,灵山识老臣。
微茫云外迹,衰病瘴中身。
湿草寒碑夕,晴花午殿春。
高檐风雨断,犹避六丁神。
大泽沾荒裔,灵山识老臣。
微茫云外迹,衰病瘴中身。
湿草寒碑夕,晴花午殿春。
高檐风雨断,犹避六丁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文雷与友人周伯弜一同参观天申宫,瞻仰苏轼(文忠公)画像时的情景。诗中通过几个意象,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环境的细腻刻画。
"大泽沾荒裔",以大泽比喻天申宫所在之地,暗示其偏远而荒凉,但仍有文化气息浸润;"灵山识老臣",将苏轼比作灵山之神,表达了对其智慧和德行的尊崇。"微茫云外迹",形象地描绘了画像的古老和历史的遥远感。
"衰病瘴中身",既写出了苏轼生前的坎坷经历,也暗指诗人自身的境遇,流露出一种沧桑感。"湿草寒碑夕",傍晚时分,草木湿润,碑文冷清,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晴花午殿春",则以明媚的春光反衬出庙宇的宁静,寓示着苏轼的精神永驻。
最后两句"高檐风雨断,犹避六丁神",进一步强调了对画像的敬畏之情,认为即使是风雨也无法打扰到守护神六丁的静谧,表达了对苏轼的深深敬仰。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环境和情境的细致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