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君省春野,逢我遇仙宫。
共宿临川寺,徘徊及夜中。
弦歌兴汉邑,恭俭即邠风。
更听忧时论,何惭底柱功。
多君省春野,逢我遇仙宫。
共宿临川寺,徘徊及夜中。
弦歌兴汉邑,恭俭即邠风。
更听忧时论,何惭底柱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康海与鄠县令王念觉在临川寺夜坐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首句“多君省春野,逢我遇仙宫”,以“省春野”和“遇仙宫”为喻,既表达了对王念觉的敬仰之情,也暗示了两人相遇的偶然与神奇。接着,“共宿临川寺,徘徊及夜中”描绘了两人在夜晚共宿寺中的场景,通过“徘徊”一词,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闲适自在的氛围。
“弦歌兴汉邑,恭俭即邠风”两句,运用典故,赞美了王念觉治理鄠县的才能与品德,将他比作汉邑的兴盛与邠州的恭俭之风,体现了对地方官吏政绩的肯定与推崇。
最后,“更听忧时论,何惭底柱功”表达了诗人对王念觉忧国忧民情怀的赞赏,同时也暗含着对自身或他人未能像王念觉那样做出更大贡献的自责与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政治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与思考。
端正九秋月,今夜始生明。
扬辉毓秀,飘然海上跨长鲸。
认得灵均初度,直用望舒为御,重耀紫枢庭。
何事乘槎使,尚藉执圭卿。合东西,瞻使节,镜中行。
腾腾渐渐,绕枝乌鹊不须惊。
太白擒胡了未,即墨降城安否,玉斧仗修成。
圆却山河影,捣药兔长生。
十里涟漪陆瑁湖,一亭幽绝重先居。
云根数朵排青闼,泉沫双流溅绿裾。
竹锁断桥飞雁鹜,荷侵凉槛荫龟鱼。
洛园还许人同乐,时向林间望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