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岂无高人,刻意在枯槁。
竟为恩爱累,有志莫能保。
君能唤我归,衰鬓及未葆。
何非有此翁,那得有此媪。
著书吾岂能,庶几获幽讨。
何必登鹿门,是山皆可老。
世岂无高人,刻意在枯槁。
竟为恩爱累,有志莫能保。
君能唤我归,衰鬓及未葆。
何非有此翁,那得有此媪。
著书吾岂能,庶几获幽讨。
何必登鹿门,是山皆可老。
这首诗《答》由宋代诗人唐庚所作,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志向与归隐的深刻思考。
首句“世岂无高人,刻意在枯槁”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高人形象,他们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超脱,通过极端的自我约束来达到内心的宁静。然而,“竟为恩爱累,有志莫能保”,现实往往与理想相悖,即使有远大的志向,也常常被世俗的情感所牵绊,难以保持初心。
接着,“君能唤我归,衰鬓及未葆”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如果有人能够引导他回归自然,即便年华已逝,他也能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远离尘嚣、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
“何非有此翁,那得有此媪”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老年生活态度的理解。他认为,无论是老翁还是老妇,只要心态平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各个阶段价值的肯定,以及对和谐共生、相互陪伴的重视。
最后,“著书吾岂能,庶几获幽讨”表明了诗人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谦逊态度,同时也表达了通过深入思考与探索,希望能获得心灵深处的感悟与启迪的愿望。“何必登鹿门,是山皆可老”则以鹿门山为例,说明真正的归隐并不在于地理位置,而在于心灵的安放与自由。任何地方,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心境,都可以成为理想的归宿。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探讨人生的追求、归隐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老年生活、个人价值与创作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