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俗同调,风生高树林。
老僧无法说,满院但潮音。
人静野禽下,雨凉山叶深。
悠然悦天籁,宛自是閒人。
不与俗同调,风生高树林。
老僧无法说,满院但潮音。
人静野禽下,雨凉山叶深。
悠然悦天籁,宛自是閒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超脱的画面,诗人方澜在幻住庵的听松轩中,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首句“不与俗同调”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疏离感,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接着,“风生高树林”描绘了清风拂过高大树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老僧无法说,满院但潮音”则通过老僧的形象,暗示了禅宗的智慧与超脱,潮音在这里象征着佛法的微妙与深远。诗人在此处似乎感受到了佛法的真谛,但又难以言表,只能以“潮音”来表达内心的感悟。
“人静野禽下,雨凉山叶深”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自然的生机。雨后的清凉与深山中的绿叶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人置身其中,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到了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悠然悦天籁,宛自是闲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声音的欣赏与内心的平静。这里的“天籁”不仅指自然界的声音,也包含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诗人自称为“闲人”,或许是在暗示自己超脱于世俗之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元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境界。
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
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
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
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
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
湖山上头别有湖,芰荷香气占仙都。
夜含星斗分乾象,晓映雷云作画图。
风动绿蘋天上浪,鸟栖寒照月中乌。
若非神物多灵迹,争得长年冬不枯。
一别东林三度春,每春常似忆情亲。
头陀会里为逋客,供俸班中作老臣。
清净久辞香火伴,尘劳难索幻泡身。
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