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传经发已斑,寄身精舍渺人寰。
苔边屦迹堪盈户,花外钟声正掩关。
骤觉海潮生静夜,却随仙梵响空山。
先生嘿嘿隐几坐,试问诸生醒梦间。
早岁传经发已斑,寄身精舍渺人寰。
苔边屦迹堪盈户,花外钟声正掩关。
骤觉海潮生静夜,却随仙梵响空山。
先生嘿嘿隐几坐,试问诸生醒梦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长学者在钟楼寺中讲学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联“早岁传经发已斑,寄身精舍渺人寰”开篇即点出学者年岁已高,岁月在他头上留下了痕迹,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寺庙中的学问传播,远离了世俗的喧嚣。这里不仅体现了学者的献身精神,也暗示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颔联“苔边屦迹堪盈户,花外钟声正掩关”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与学者生活的简朴。苔藓覆盖的地面留下了足迹,花丛之外的钟声在关闭的门户中回荡,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学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颈联“骤觉海潮生静夜,却随仙梵响空山”运用比喻手法,将夜晚的寂静比作海潮的涌动,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深邃。同时,“仙梵响空山”则暗示了学者内心世界的纯净与超凡脱俗,仿佛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尾联“先生嘿嘿隐几坐,试问诸生醒梦间”以直接的对话形式结束全诗,将学者的形象刻画得更为鲜明。学者静静地坐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而对周围的学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醒梦间”,即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如何保持清醒与自我认知。这一问,既是对学生的启发,也是对读者的反思,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环境、人物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学者在静谧环境中追求知识与智慧的精神世界,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拘儒谈往事,百鸟同一咮。
尽信则无书,故牒何足究。
穆满方耄荒,四海茕在疚。
累囚盈犴狴,飞龙跃天厩。
当时徐偃王,坎阱引手救。
诸侯尽东来,玉帛已辐辏。
德化亦既阐,大业偶不就。
后儒肆刻论,竟遗万年臭。
昔人更有说,要足订差谬。
殷扈以义亡,徐偃以仁覆。
此论吾所凭,名实正相副。
周宣詟淮夷,自将耀戈胄。
当时岂乏材,不敢任指嗾。
可知徐方民,历久不忘旧。
功罪三古前,是非千䙫后。
聃、董异见闻,竹册有遗漏。
子长生未晚,文献有所授。
世家编田齐,犹有宰我陋。
何况今之人,毁誉迭相构。
一榻中安四面虚,放朝浑似放参余。
箧中弃扇虫缘网,案上停镫鼠避书。
过隙光阴随梦去,就衰筋骨向阳舒。
重帘可有纤埃到,敝帚残箕罢扫除。
腷膊声中好送寒,偶然为客设棋盘。
后来或者居人上,先处无如占地宽。
黑白当前饶胜算,高低随分有争端。
老夫兀兀支颐坐,看似分明下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