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丛林号白云,高岩更去谒观音。
路登青嶂上头上,寺隐白云深处深。
法鼓震开天地眼,飞轮推出圣凡心。
时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岩海上寻。
古木丛林号白云,高岩更去谒观音。
路登青嶂上头上,寺隐白云深处深。
法鼓震开天地眼,飞轮推出圣凡心。
时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岩海上寻。
这首诗《白云岩》由唐代诗人吕岩所作,描绘了白云岩这一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与修行的意境。
首联“古木丛林号白云,高岩更去谒观音”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古木参天、云雾缭绕的山林景象,同时点明了此处有一尊观音像,暗示着这不仅是自然之美的展现,也是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之所。
颔联“路登青嶂上头上,寺隐白云深处深”进一步描绘了攀登至山顶的艰难与壮阔,以及寺庙隐藏在云雾深处的神秘与宁静,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接近神圣的氛围。
颈联“法鼓震开天地眼,飞轮推出圣凡心”运用象征手法,将法鼓的震动比作开启天地之眼,飞轮的转动则象征着推动圣凡之心,表达了佛法的深远影响和对人心灵的启迪作用。
尾联“时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岩海上寻”则是诗人对读者的劝导,指出只要人们来到这样的地方,就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不必再远赴他处寻找答案。这既是对白云岩独特魅力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修行与觉悟的深刻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佛教思想与修行理念,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生命及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悯忠寺古紧独完,春闰及来看牡丹。
纷纷黄紫类新植,所爱双栝根深槃。
旧围注视似稍长,疏荫交翠禅庭宽。
尔时抚柯辄搔抑,霜肤郁烈逾椒兰。
柏身松叶足本性,已外荣落何炎寒?
花时易过更相就,对此永日容忘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