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璞墩》
《璞墩》全文
明 / 唐濂伯   形式: 古风

城东一望许,连簇水云村。

岿然双奇峰,云是桐璞墩。

璞乃玉由藉,桐以琴故栽。

山辉知玉生,桐茂本滋培。

筑墩种桐玉,陈均寓深趣。

匪为纵游衍,知德斯能喻。

比德以玉润,养心如种桐。

温密似仁智,衰茂系勤慵。

积养已有馀,玉见桐复茂。

当入大匠手,将来谒君后。

南州文墨儿,祁祁会如云。

高调凌霄汉,眼界空昆崙。

簌列烝民蒲,殽陈行苇臄。

醵聚泻素怀,宛若天上客。

倚剑发浩歌,为谢桐璞墩。

伐桐作琴瑟,玉烟辉乾坤。

我忝读父书,视君为执友。

鸣珂金马门,他日同携手。

(0)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画卷。诗人唐濂伯以“璞墩”为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品德修养的深刻思考。

首句“城东一望许,连簇水云村”,开篇即以广阔的视角展现了一片水云环绕的村落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接着,“岿然双奇峰,云是桐璞墩”两句,点出了主题“璞墩”的位置与特色,双峰耸立,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桐璞墩”则赋予了这景致以文化内涵。

“璞乃玉由藉,桐以琴故栽”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桐”与“玉”、“琴”相联系,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寓意深刻,表达了对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和谐统一的追求。“山辉知玉生,桐茂本滋培”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寓意,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如同山川之辉映照着玉石的生成,桐树的茂盛也离不开滋养。

接下来,“筑墩种桐玉,陈均寓深趣”两句,揭示了“璞墩”名称的由来,同时也暗示了其中蕴含的深意,即通过精心培育,内外兼修,达到理想的状态。“匪为纵游衍,知德斯能喻”则强调了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不是为了放纵游乐,而是为了理解并实践道德。

“比德以玉润,养心如种桐”两句,将品德修养与自然现象相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内心修养如同种植桐树一样,需要耐心与细心。“温密似仁智,衰茂系勤慵”则进一步阐述了品德与努力的关系,仁智之人如同温润的玉石,其成长与繁荣取决于勤奋与懒惰的态度。

“积养已有馀,玉见桐复茂”两句,总结了前文的论述,强调了持续积累与培养的重要性,就如同玉石与桐树的成长一样,需要时间与耐心。“当入大匠手,将来谒君后”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经过精心雕琢与培养,能够展现出更加美好的状态。

最后,“南州文墨儿,祁祁会如云”描绘了一幅文人汇聚的场景,展现了文化的繁荣与交流。“高调凌霄汉,眼界空昆仑”则表达了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以及对广阔世界的向往。“簌列烝民蒲,殽陈行苇臄”描述了聚会的热闹场面,人们欢聚一堂,共享美食。“醵聚泻素怀,宛若天上客”则表达了聚会的愉悦与自由,如同置身于仙境之中。“倚剑发浩歌,为谢桐璞墩”则是诗人情感的释放,表达了对自然美景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璞墩”这一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品德修养、文化交流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理想状态的追求与向往。

作者介绍

唐濂伯
朝代:明

唐濂伯,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代宗景泰四年(一四五三)乡试解元,后未遇会试而卒。明正德《琼台志》卷三八有传。
猜你喜欢

菩萨蛮.素姊去后怆然有感

相逢又是匆匆别,留君无计心如结。未去泪痕多。

去时将奈何。倚栏人已去,独自和愁语。

料得小眉峰。也添愁一重。

(0)

添声杨柳枝

寂寞闲阶夜悄时。漏迟迟。传秋一叶井梧知。

雨如丝。残梦阑珊人倚醉。钗斜缀。

香销瑞脑冷金猊。画帘垂。

(0)

鹧鸪天.元日约悔堂弟用白石词韵

嫩旭窥帘曙色新。钗梁初整晓妆人。

堂前柏酒绥眉诗,案上诗笺贺好春。

调玉轸,忆金门。几多芳景负闲身。

而今消得看花幅,吟瘦江梅自写真。

(0)

玉楼春.杏花

芳期爱是今番早。独倚东风殊窈窕。

小桥曲水燕初飞,细雨淡烟春正好。

酒旗掩映孤村杪。寂寂红楼寒尚峭。

枝头留得几回看,隔巷卖花声唤到。

(0)

齐天乐.消寒分咏得煮雪

一天寒意云边重,霏霏六花飘到。

细压梅梢,匀铺草脚,片霎装成瑶岛。随风飞绕。

正唤起陶家,幽情多少。

待浣冰心,几回频带落英扫。

红炉围坐小院,看铜铛满贮,珠露般皎。

点入龙团,煎过蟹眼,沸处松声并闹。倾瓯味好。

胜仙液琼浆,渴消应早。莫管豪门,暗中偷欢笑。

(0)

乌夜啼

南浦依然柳色,西园犹剩莺声。

无聊独向阑干倚,徙倚送云行。

树影长留夕照,镜花不似春情。

断肠时候难重省,忽■暗愁生。

(0)
诗词分类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诗人
晁公武 焦竑 符曾 戴冠 冯道 蒋防 曹禾 陶翰 冯梦龙 查升 孙奇逢 陆羽 陆希声 刘邦 卢谌 顾允成 马怀素 刘三吾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