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朝夕有人还,欲作家书下笔难。
灭烛何曾妨夜坐,倾壶不独为春寒。
迁来莺语虽堪听,落了杨花也怕看。
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轮长在桂珊珊。
故乡朝夕有人还,欲作家书下笔难。
灭烛何曾妨夜坐,倾壶不独为春寒。
迁来莺语虽堪听,落了杨花也怕看。
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轮长在桂珊珊。
此诗语言简练而情感丰富,通过对故乡的记忆和对亲人书信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深切思念。首句“故乡朝夕有人还”透露出诗人对于故土的依恋之情,而“欲作家书下笔难”则表达了思念之强烈,难以言表。
“灭烛何曾妨夜坐,倾壶不独为春寒”两句,通过对夜晚继续写作和酒水共酌的情景描绘,表现出诗人夜不能寐,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珍惜。
“迁来莺语虽堪听,落了杨花也怕看”则是通过春日里莺鸟的歌声和杨花飘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同时又不免带有一丝哀伤。
最后,“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轮长在桂珊珊”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望和期待,希望能够重逢知音,在明亮的月光下,桂花芬芳之中,与亲朋好友共度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家国、自然、生活的深情描绘,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潦倒逢场,支离拥妓,连宵憨掷红鱼赌。
到今典尽鹔鹴,三斗难沽,拔卿头上钗双股。
醒时叉手月中吟,醉时双髻风前舞。凄楚。
空挟酒龙诗虎。悔不当初尊阿堵。
且幸由房相慰,算来不似,苏季刘伶妇。
相携负锸,已西风敝裘,犹自为侬补。
从今后,春去不须留。都付与东流。
风回絮卷花堆砌,莺啼人醒月当楼。
最难堪,三月尽,五更头。但听着曲儿心又闷。
但对着、酒儿身又困。常只是,靠香篝。
病中也要寻排遣,闲时却又记漫柔。
细思量,全不是,为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