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声迹入无无,又向人间见此模。
老去虚誉深自愧,古来名教要人扶。
每留半饷陪诸老,绝胜扁舟在五湖。
颇忆当年兴国寺,樽前高论欲何图。
远离声迹入无无,又向人间见此模。
老去虚誉深自愧,古来名教要人扶。
每留半饷陪诸老,绝胜扁舟在五湖。
颇忆当年兴国寺,樽前高论欲何图。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献章远离尘嚣,来到嘉会楼上与友人顾别驾相聚的情景。首句“远离声迹入无无”写出了诗人摆脱世俗喧嚣,追求宁静心境的状态。次句“又向人间见此模”则表达了在人世间还能遇到知音的喜悦。
“老去虚誉深自愧”流露出诗人对年华老去、虚名缠身的感慨,他深感惭愧,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道德修养而非表面的赞誉。“古来名教要人扶”进一步强调了儒家传统中重视道德教化的理念,诗人认为个人应当以扶助社会伦理为己任。
“每留半饷陪诸老”表达了诗人乐于陪伴老友,享受简朴而真挚的时光,这比泛舟江湖的生活更显得珍贵。“绝胜扁舟在五湖”运用对比,突显出与朋友相聚的温馨与意义。
最后,“颇忆当年兴国寺,樽前高论欲何图”回忆起往昔在兴国寺的畅谈,诗人反思当初的饮酒论道,究竟是在寻求什么,暗示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境遇的反思,也有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风范和人生哲学。
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
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
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
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
此去青云莫更疑,出人才行足人知。
况当朝野搜贤日,正是孤寒取士时。
仙岛烟霞通鹤信,早春雷雨与龙期。
我今不得同君去,两鬓霜欺桂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