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夏景.褦襶子》
《夏景.褦襶子》全文
宋 / 刘辰翁   形式: 排律

俗子高门走,那知物意嫌。

婆娑中避暑,褦襶早趋炎。

楚楚朝衣格,峨峨古帽檐。

夤缘三伏谒,瞻仰上官严。

尚说毛寒慄,宁辞背汗沾。

寄言乡里者,贷我北窗眠。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里小吏在酷热中奔走的情景,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判。

首句“俗子高门走”,点明了小吏在权贵之家频繁出入的现状,暗示了他们卑微的地位和忙碌的生活。接着,“那知物意嫌”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小吏所处环境的不公和冷遇的感慨,物意嫌即万物嫌弃之意,形象地描绘了小吏在他人眼中的地位。

“婆娑中避暑,褦襶早趋炎”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小吏在酷热中劳作与他人避暑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他们的艰辛与无奈。“婆娑”形容小吏在炎热中摇摆行走的姿态,而“趋炎”则形象地表现了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酷热中奔波的形象。

“楚楚朝衣格,峨峨古帽檐”两句,通过服饰的描写,进一步刻画了小吏的形象。朝衣格指的是朝服的精致,峨峨则形容帽子的高大,这两句通过对比,既赞美了朝服的华美,也讽刺了小吏虽然身着朝服,却无法享受其应有的尊严与舒适。

“夤缘三伏谒,瞻仰上官严”两句,揭示了小吏在酷热中为求得官府的认可而奔走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对权力的敬畏与依赖。夤缘意为攀附,三伏则是指夏季最热的三个月,这里形象地描绘了小吏在酷热中为求生存而不得不攀附权贵的艰难处境。

“尚说毛寒慄,宁辞背汗沾”两句,通过描述小吏在酷热中仍感到寒冷颤抖,以及即使背汗也要坚持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艰辛与不易。毛寒慄即皮肤因寒冷而颤抖,背汗沾则是指汗水浸透后背,形象地描绘了小吏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状态。

最后,“寄言乡里者,贷我北窗眠”一句,表达了小吏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渴望,希望得到片刻的安宁与休息。北窗眠即在北面的窗户下休息,古代认为北面阴凉,此处寄托了小吏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小吏在酷热中奔走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作者介绍
刘辰翁

刘辰翁
朝代:宋   字:会孟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生辰:1233.2.4—1297.2.12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风格取法苏辛而又自成一体,豪放沉郁而不求藻饰,真挚动人,力透纸背。作词数量位居宋朝第三,仅次于辛弃疾、苏轼。代表作品《兰陵王·丙子送春》《永遇乐·璧月初晴》等。
猜你喜欢

砦居避兵杂诗·其二

江山寒雨冷,萧瑟不成春。

豺虎昼当道,乌鸢饥啄人。

军需城邑竭,贼火井闾贫。

一饱非容易,长歌背负薪。

(0)

春雨二首·其一

人声漏点听难详,草草登车梦故乡。

湿遍征衣疑别泪,折来官柳悟韶光。

轮痕满地同心乱,铃语如年识夜长。

回首江南行乐地,绿荫应满郁金堂。

(0)

光绪庚寅出都赠沪江陆较书八首·其一

对酒当歌百感侵,独将往事几沉吟。

琴湖一曲盈盈水,曾照生平十载心。

(0)

拟《谢康乐维摩经十譬赞》八首·其七

浮云匪定质,变幻谁能测。

氤氲翳太虚,飞散穷顷刻。

含润若有施,观空了无得。

前尘虽云妄,转用资神识。

泛滥明月阴,荟蔚南山雨。

能为变动用,在我竟无取。

俄已就飞散,岂复得攒聚。

诸法既无我,何由有我所。

(0)

阮郎归

绿窗掩梦尽无聊。幽兰香息饶。十年影事忽如潮。

芳魂影外招。晴不定,是花朝。春寒故故骄。

青山埋恨路迢遥。无人吹玉箫。

(0)

鸳鸯湖棹歌·其八十二

秋晚东林落木疏,白莲僧寺水中居。

昏钟不隔渔庄火,古殿犹存日本书。

(0)
诗词分类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诗人
刘崧 范成大 邓云霄 朱熹 黄庭坚 顾璘 李白 顾清 方回 丘逢甲 周紫芝 杨士奇 李梦阳 张耒 陈造 王十朋 王夫之 苏辙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