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化家为国,其如夏变夷。
可汗僭天子,萧后作阏氏。
玉检无升顶,珠襦有裸尸。
未应长乐老,饮酒又吟诗。
虽化家为国,其如夏变夷。
可汗僭天子,萧后作阏氏。
玉检无升顶,珠襦有裸尸。
未应长乐老,饮酒又吟诗。
这是一首描绘历史兴衰、反思时世变迁的诗作。开篇“虽化家为国, 其如夏变夷”表达了家族的变迁与国家的更替,正如古代夏朝的覆灭和后来的夷族融合,暗示历史的无常和民族的融合。
接着“可汗僭天子,萧后作阏氏”进一步强调了王朝更迭中权力的转移,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物变换,如同古代可汗(即匈奴首领)与汉族皇帝之间的关系变化,直至后来的某些姓氏(如萧、阏等)的形成。
诗人在“玉检无升顶,珠襦有裸尸”中,以宝石和珍珠比喻权贵富豪的荣华与贫穷者的悲惨,通过对比强调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玉检(玉制的簪)象征高官,而无人佩戴;珠襦则是珍贵的服饰,却见到裸尸,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奢侈而下层贫困的现实。
末尾“未应长乐老,饮酒又吟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长乐老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位长者或隐士,未能成为那样的人物;诗人只能借助饮酒吟咏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古今兴替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于历史发展和个人命运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