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醒作睡,君以睡作醒。
醒睡亦同否,皆非真实境。
睁眼与瞌眼,旁观者最审。呵呵。
回转顾和难到晓,咍台许璪共登床。
人以醒作睡,君以睡作醒。
醒睡亦同否,皆非真实境。
睁眼与瞌眼,旁观者最审。呵呵。
回转顾和难到晓,咍台许璪共登床。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张萱所作,名为《尹用平同人以八睡诗见示二年矣己未秋日园居尚寝无觉因忆用平来诗戏笔复之遂得四章诸君子珠玉满前西园公瓦砾继进者雅终不妨奏曲喷饭亦足解颐也》(其一)。诗中探讨了醒与睡、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以及旁观者的角色。
首句“人以醒作睡,君以睡作醒”,提出了一种反常的视角,即人们在清醒时可能表现出睡眠的状态,而在睡眠中却仿佛处于清醒状态。这种对比引发了对现实与梦境、真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思考。
接着,“醒睡亦同否,皆非真实境”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无论是醒还是睡,都并非绝对的真实,而是主观体验的不同表现形式。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状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睁眼与瞌眼,旁观者最审”则引入了外部观察者的视角,强调了他人对于个体状态的判断往往更为客观。通过这个观点,诗人似乎在暗示,真正的自我认知可能需要来自外界的反馈与理解。
最后,“呵呵。回转顾和难到晓,咍台许璪共登床。”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收尾,表达了对生活琐事的淡然态度,同时也暗含了对友情与共享生活的向往。这里,诗人通过自嘲与玩笑,展现了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以及对简单快乐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醒与睡、真实与虚幻、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融入了对友情、生活态度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幽默风趣的文风。
早知狮子林,传自倪高士。
疑其藏幽谷,而宛居闹市。
肯构惜无人,久属他氏矣。
手迹藏石渠,不亡赖有此。
讵可失目前,大吏称未饰。
未饰乃本然,益当寻屐齿。
假山似真山,仙凡异尺咫。
松挂千年藤,池贮五湖水。
小亭真一笠,矮屋肩可掎。
缅五百年前,良朋此萃止。
浇花供佛钵,瀹茗谈元髓。
未拟泉石寿,泉石况半毁。
西望寒泉山,赵氏遗旧址。
亭台乃一新,高下焕朱紫。
何幸何不幸,谁为剖其旨。
似觉凡夫云,惭愧云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