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前出塞九首·其五》
《前出塞九首·其五》全文
唐 / 杜甫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0)
注释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领:引领。
赴:前往。
三军:古代指天子的上、中、下三军,这里泛指军队。
异:不同的。
苦乐:困苦与快乐。
尽闻:完全知道。
隔河:隔着河流。
胡骑:胡人的骑兵。
倏忽:忽然。
数百群:成百上千的队伍。
始:起初。
奴仆:奴隶。
几时:何时。
树功勋:建立功绩。
翻译
遥远的路程超过万里的距离,引领我去往三军之中。
军中的快乐和困苦各不相同,主将是否能全部知晓呢?
隔着河就能看见胡人的骑兵,他们忽然成群结队而来。
我起初只是个奴隶,何时才能建立功勋呢?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和战争景象的诗句,语言沉郁而雄浑,每个字都透露出一种深切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诗人以"迢迢万馀里"开篇,便设置了广阔无垠的边疆场景,将读者带入一个遥远而又艰苦的地方。

"领我赴三军"表明诗人被征召加入军队,这个"三军"通常指的是大型的兵团,暗示战争规模之庞大。紧接着"军中异苦乐"一句,则揭示了战争中的复杂情感,苦乐参半,但这种情感往往难以为外人道,也只有身处其境才能体会。

"主将宁尽闻"这句话流露出对统帅或主将的期待和信任,希望他们能够完全理解士兵们的心声。这里的"宁尽闻"强调了诗人对上级的尊重与期望。

"隔河见胡骑"则描绘了一种边疆战事的紧张气氛,"隔河"指的是中间有河流相隔,而"胡骑"特指北方民族的骑兵。这种景象常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用以形容战争与异族冲突的场面。

最后两句"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渴望。"倏忽数百群"中的"倏忪"形容数量之多,而"我始为奴仆"则是一个强烈的自嘲,表明战争让诗人失去了自由,沦为奴仆。而最后一句"几时树功勋",则是对未来的期盼和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建功立业,洗刷当前的屈辱。

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刻画,展现了一个士兵对于战争、自由与荣耀之间挣扎的心境。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朝代:唐   字:子美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生辰:712-770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猜你喜欢

闻赤公扶病登山有怀二绝·其二

山高雾重更多风,到处崎岖路不同。

片石短松须歇足,莫于峰顶哭途穷。

(0)

寄丽和尚

人天翘首岭云空,又向匡庐觅旧丛。

杖底瀑飞三百丈,好携一滴洒辽东。

(0)

陈令公重招不往

重招野老了残棋,竹杖将行又故迟。

不是韬光莺燕怯,署寒如水病难支。

(0)

千山杂咏五首·其二

空传玉匣自神京,大石泉流骨亦清。

鸟篆残碑风雨后,依稀犹认雪庵名。

(0)

重和堡中八咏·其六耕烟

秋雨连绵失所天,又闻鹿豕占馀田。

可怜生计归黄叶,无奈飘零不值钱。

(0)

即事十首·其四

同生既不能,同死亦徒尔。

尔去未必生,且非眼前死。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诗人
龚用卿 丘丹 吕坤 朱翊钧 蔡寿祺 常衮 李璆 陈琳 徐干 汤惠休 倪思 汪洙 王季友 谢谔 完颜璟 杨玉环 杨凝式 陆九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