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一岁度如旬,百五春秋岂易臻。
重见期颐迎跸路,几书亥字与时人。
自云老矣今扶杖,我道仙乎为驻轮。
矍铄精神教孙子,力田孝弟作良民。
高年一岁度如旬,百五春秋岂易臻。
重见期颐迎跸路,几书亥字与时人。
自云老矣今扶杖,我道仙乎为驻轮。
矍铄精神教孙子,力田孝弟作良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百零一岁的老人刘永寿在清朝乾隆皇帝西巡时受到赏赐的场景,展现了其长寿与精神矍铄的状态。诗人通过描述老人的年龄、所受的礼遇以及其对子孙的教导,展现了对长寿老人的尊敬和对孝悌美德的推崇。
首联“高年一岁度如旬,百五春秋岂易臻”点明了老人的高龄,将一年的时间比作十日,形象地表达了岁月的流逝之快,同时也突出了百零一岁这一罕见的高龄,强调其不易达到。
颔联“重见期颐迎跸路,几书亥字与时人”描述了老人再次见到期颐之年的景象,迎接皇帝的车驾,与当时的人们分享自己的长寿经验,体现了老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颈联“自云老矣今扶杖,我道仙乎为驻轮”中,老人自述虽已年迈,但仍能拄杖行走,诗人则认为老人仿佛是仙人一般,能够停留时间的车轮,暗示了老人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长寿的秘密。
尾联“矍铄精神教孙子,力田孝弟作良民”强调了老人的精神状态和对后辈的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寿和孝悌之德教导子孙,希望他们也能成为勤劳、孝顺、守规矩的好百姓,体现了诗人的道德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长寿老人的非凡生命,也传递了对孝悌美德的重视和对长寿智慧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