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濯缨石》
《濯缨石》全文
宋 / 吴元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杖履叨从五马行,山翁醉舞乐升平。

昨朝台上观垂钓,今夕江边伴濯缨。

瘴水东流头半白,仙山南望眼双明。

他时诵得使君句,绝似寒潭彻底清。

(0)
注释
杖:手杖。
履:鞋子。
五马:指显贵的仪仗。
山翁:山野老翁。
乐升平:歌颂太平盛世。
台上:官府或高台。
垂钓:比喻修身养性或政事。
濯缨:清洗冠缨,象征洗去尘俗。
瘴水:南方多病之水。
头半白:形容年事已高。
仙山:象征理想或仙境。
眼双明:目光炯炯。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句:诗句。
彻底清:清澈到底,比喻诗句意境深远。
翻译
我持杖而行,跟随五匹马的行列,山翁陶醉于歌舞升平的景象。
昨天还在台上观赏垂钓,今晚已在江边陪伴清洗冠缨的活动。
看着东流的瘴水,我的头发已半白,向南望去,仙山清晰可见。
将来能吟诵起您的诗句,就像寒潭的水清澈见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的山居生活和他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开篇“杖履叨从五马行,山翁醉舞乐升平”展示了诗人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景,好像一位山中的仙翁一样,借酒意、音乐和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喜悦。

“昨朝台上观垂钓,今夕江边伴濯缨”则是诗人对时间流转和空间变迁的感受。昨日在高台上观看渔翁垂钓,今日却与濯缨石为伴,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感转换,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不断追求。

“瘴水东流头半白,仙山南望眼双明”中的“瘴水”指的是河流,“东流头半白”可能是指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银白色的波光,这也暗示了诗人年纪渐长,但心灵依旧清明。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诗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他时诵得使君句,绝似寒潭彻底清”则是诗人在某个时刻吟诵古人佳句,这些词句宛如清澈见底的冷泉一样,让人感到心灵的洗涤和精神上的振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心境,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欣赏。

作者介绍

吴元美
朝代:宋

福州永福人,字仲实。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八年为湖州州学教授。十五年除太常寺簿,以汪勃奏其出入李光之门罢,出为福建安抚司机宜。绍兴二十年,乡人郑炜告其作《夏二子传》讥毁大臣,又家有潜光亭、商隐堂,有心于党李,无意于事秦。为秦桧所恶,谪容州卒。
猜你喜欢

送参政蔡思贤奉使西蜀

酌君白玉杯,赠君黄金鞭。

君当远行迈,听我歌短篇。

维蜀控西土,相去何绵绵。

铜梁倚白日,巫峡横青天。

周原开沃壤,万壑成奔川。

文翁昔领校,风俗为之迁。

武侯继秉国,纲纪乃秩然。

由来蜀故老,念之如在焉。

君今肃将命,礼义重所专。

冠盖宛相远,照耀江之边。

澄江上新鲤,碧树当离筵。

君行壮远别,慷慨薄云烟。

兹事信足美,高谊良可宣。

聊因写馀兴,浩歌秋风前。

(0)

题玄麓山八景·其二凤箫台

箫史去已远,朱鸟不下来。

幸有山头月,怜来入酒杯。

(0)

扬州慢

脱叶辞萤,凉波送雁,系船野岸疏林。

望重城静锁,听断续寒砧。

且随分江湖落拓,二分明月,闲到如今。

谩多情、红袖琵琶,弹破愁吟。

竹西旧馆,太荒寒休去登临。

纵画舫垂灯,朱栏唤酒,都是伤心。

我亦风流秦七,青楼远,有梦难寻。

剩隋堤杨柳,吴霜染得秋深。

(0)

清平乐七首·其七

倚栏凝伫,点点飞红雨。

欲减罗衣寒未去,寂寞朝朝暮暮。

桃源落日西斜,画桥平接金沙。

春水无风无浪,行人一棹天涯。

(0)

点绛唇八首·其八

一样春风,杜鹃催促莺留恋。

落华如剪,吹满闲庭院。南陌东城,到此芳情减。

朱门掩,双双归燕,怕有人愁见。

(0)

登来熏楼

绝顶南山上,斯楼亦壮哉!

群峰排戟立,一水抱城来。

地利虽云险,人心未可猜。

若非得良牧,剑阁也罹灾。

(0)
诗词分类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诗人
叶衡 许询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刘皂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