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以采自斲,丹以泽自销。
高才耀当时,荼毒竟相招。
傅子感飞蛾,张公喻鹪鹩。
思患岂不微,履险果焉逃。
千金惮垂堂,胥靡易登高。
愿随方外士,杖策归蓬蒿。
玉以采自斲,丹以泽自销。
高才耀当时,荼毒竟相招。
傅子感飞蛾,张公喻鹪鹩。
思患岂不微,履险果焉逃。
千金惮垂堂,胥靡易登高。
愿随方外士,杖策归蓬蒿。
这首诗《杂诗(其三)》由明代诗人薛蕙所作,通过一系列对比和比喻,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玉以采自斲,丹以泽自销”,以玉石和朱砂为喻,说明事物本性不易改变,如同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显现其价值,朱砂需要染色才能展现其色彩,暗示了人的本质难以轻易改变。
接着,“高才耀当时,荼毒竟相招”两句,指出才华出众者往往容易受到嫉妒与伤害,暗含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傅子感飞蛾,张公喻鹪鹩”运用典故,傅子因飞蛾扑火而感伤,张公以鹪鹩喻小人物,形象地描绘了不同身份的人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感受。
“思患岂不微,履险果焉逃”则提醒人们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但即便如此,危险依然难以完全避免。
“千金惮垂堂,胥靡易登高”通过对比,强调了人们对危险的恐惧与对困难的轻视,反映了人性中对安全的渴望与对挑战的逃避。
最后,“愿随方外士,杖策归蓬蒿”表达了诗人向往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
秋光未老已风酸,还似春来料峭寒。
酒盏莫辞今日醉,人心况是在时欢。
佳辰从古逾金重,远岫登高见黛攒。
且学牧之开口笑,休因菊蕊泪阑干。
楼上满倾人日酒,更逢春气到京华。
盘擎白玉来生菜,胜插黄金出镂花。
客兴纷纭那可数,年光流转亦无涯。
天边梅柳应相笑,两度东风不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