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何处独裴回,流水自流花自开。
若见故交皆散去,即应新燕不归来。
入门缭绕穿荒竹,坐石逡巡染绿苔。
应是曾经恶风雨,修桐半折损琴材。
主人何处独裴回,流水自流花自开。
若见故交皆散去,即应新燕不归来。
入门缭绕穿荒竹,坐石逡巡染绿苔。
应是曾经恶风雨,修桐半折损琴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主人对着一处荒废的旧宅,感慨万千。"裴回"一词,常用来形容人走远去之状,这里暗示着主人独自一人站在这个已经被人遗忘的地方。
"流水自流花自开"两句,则是对自然景物的一种描写,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大自然的运行总是无常的。水流不息,花开花落,这是一种超然于世俗之上的生命力,也映照出了主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若见故交皆散去, 即应新燕不归来"表达了对旧友旧事的怀念和对未来变化的无常感。旧日的情谊随风而逝,新的欢聚又如何能够长留?这是一种对于过往记忆的珍惜以及对于未来的无奈。
"入门缭绕穿荒竹,坐石逡巡染绿苔"则是主人在废宅中徘徊的情形。这里的荒竹、石头与绿苔,都成了主人情感寄托的载体。在这被人遗忘的地方,他似乎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安慰。
最后两句"应是曾经恶风雨,修桐半折损琴材"则更深化了废宅的凄凉。"曾经恶风雨"可能暗指这个地方曾遭受过风雨的洗礼,而"修桐半折损琴材"则是一种比喻手法,修理被风雨摧残的桐树,却发现它已经无法再次成为制作琴瑟的良材。这里的"桐"和"琴材"都是文化上的象征,它们的破损代表了艺术与文化在时间流逝中所遭受的磨损。
整首诗通过对废宅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的凄凉,以及个人情感与自然界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