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无土著,大都齐晋民。
刀耕复火种,峦障成塍鳞。
闻之其初来,裹粮惟一身。
心计躬受劳,或有致富人。
赋税既以薄,蒙古风更醇。
户口兹日增,藉以资饥贫。
后此非所知,目前诚可因。
山田无土著,大都齐晋民。
刀耕复火种,峦障成塍鳞。
闻之其初来,裹粮惟一身。
心计躬受劳,或有致富人。
赋税既以薄,蒙古风更醇。
户口兹日增,藉以资饥贫。
后此非所知,目前诚可因。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中国北方地区农民在山地耕作的情景。诗人通过“山田无土著”开篇,形象地描述了山地耕作的艰难环境,暗示着这片土地不易耕种,但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接着,“大都齐晋民”一句,可能是指这片山地是齐、晋两国人民的传统居住地,强调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刀耕复火种,峦障成塍鳞”则具体描绘了山地农民采用的原始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以及他们在陡峭的山峦间开辟出的梯田,形象生动。
“闻之其初来,裹粮惟一身”则讲述了一个新来的农民,只身一人带着粮食来到这里,开始艰苦的生活。这反映了早期农民迁徙到偏远山区的勇气和决心。
“心计躬受劳,或有致富人”表明了农民们辛勤劳动,虽然过程艰辛,但也有通过努力实现财富积累的人。这体现了对勤劳与智慧的肯定。
“赋税既以薄,蒙古风更醇”可能指的是在蒙古统治时期,赋税相对减轻,但风俗习惯更加浓厚。这反映了历史时期政治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户口兹日增,藉以资饥贫”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增加,这些新增的人口为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最后,“后此非所知,目前诚可因”表达了对于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但强调了当前的努力和策略是可行的。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