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阴三四木,官舍悄无邻。
何处黄鹂啭,来惊白发新。
浪随殊俗过,可负旧山春。
自笑亲香火,看经作钝人。
阴阴三四木,官舍悄无邻。
何处黄鹂啭,来惊白发新。
浪随殊俗过,可负旧山春。
自笑亲香火,看经作钝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沈辽在官舍中独处的情景,通过黄鹂的啼鸣,引发了他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故乡和自然美景的怀念。
首句“阴阴三四木,官舍悄无邻”营造了一种幽静而略显孤寂的氛围。三四棵树木在阴暗中生长,官舍四周静悄悄的,没有邻居相伴,暗示了诗人可能身处偏远或官场的孤独状态。
接着,“何处黄鹂啭,来惊白发新”一句,黄鹂的啼鸣打破了宁静,让诗人感到意外和惊喜。黄鹂的叫声仿佛唤醒了他内心的某种情感,尤其是“惊白发新”,既指黄鹂声唤醒了诗人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也暗含了对年华逝去的感慨。
“浪随殊俗过,可负旧山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反思。他或许曾随波逐流,追逐世俗的功名利禄,但如今回首,意识到不应辜负了故乡的美好春光,即内心深处对自然和家乡的眷恋。
最后,“自笑亲香火,看经作钝人”是诗人对自己性格和生活方式的自我调侃。他自嘲为“钝人”,即不善言辞、行动迟缓之人,却依然亲近香火,虔诚地阅读佛经,体现了他内心的平静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山泽谁不乐,衣食岂自然。
叩门良有时,淹滞将穷年。
一诺未云易,宁更嫌迁延。
世间重财宝,慷慨安得兼。
客心久已降,节序无后先。
市井归人忙,对之如夜禅。
俛仰匪我畏,所畏在脆坚。
中愿苟或谐,可以遂林泉。
归期知随人,吾心徒拳拳。
尝因今夕欢,攒念昔人迂。
鉴彼天禄阁,回车就溺沮。
相与挈壶觞,愿言忘居诸。
居诸良易忘,荣瘁行须臾。
灵爽托营卫,岂遂同虚无。
此生苟可达,后视今何殊。
缮性弗及时,空令年运徂。
见闻从物化,安得复其初。
泽涸多异同,叹息园中蔬。
忆昔年十八,矢志学浮图。
荏冉尘网中,坐令真人徂。
读书恨不见,犹及宗其徒。
博峤曾有言,吾道恶岐涂。
杨朱泣何从,哀彼南北殊。
始吾过吴越,亲遘良不诬。
倏忽三十载,法运当谁扶。
当时谓羊角,今日之所无。
汨汨若逝川,俛仰空长吁。
凉猋起何处,浥露掩朝晞。
草色白未已,王孙寒不归。
本与我同襟,忽然捐重帏。
帏薄梦难同,秖要良人知。
自古多行役,亦有回车时。
岂不念昔者,新昏情孔痴。
情痴焉可久,昔心宁终违。
婉转盼今夕,寒月空相随。
今夕移他夕,谁知寒月辉。
梅花良可持,翻惜花落时。
花在霜中好,花在霜中老。
开落趁春寒,不识春外草。
青青松柏枝,常为斧斤恼。
延促终归尽,寻香苦不蚤。
莫忧落时无,但看开时皎。
物理岂长荣,春光人见少。
百卉望不及,寂寞寒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