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有危亭月有台,平津阁畔好裴回。
虽非宋玉诛茅至,且学王家种竹来。
已得静居从马歇,不堪行色被蝉催。
故园兰菊三千里,旅梦方应校懒回。
风有危亭月有台,平津阁畔好裴回。
虽非宋玉诛茅至,且学王家种竹来。
已得静居从马歇,不堪行色被蝉催。
故园兰菊三千里,旅梦方应校懒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静的居所和作者的生活状态。开篇“风有危亭月有台,平津阁畔好裴回”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高远而美好的氛围。“危亭”与“高台”常用来比喻高洁或宏伟之处,而“平津阁畔”则是一个幽静安逸的地方。"好裴回"表达了诗人对这片风景的喜爱。
接着,“虽非宋玉诛茅至,且学王家种竹来。”这里引用了古代文学典故,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以其清高脱俗而著名。诗人通过自比于宋玉,表达自己追求高洁情操的愿望,同时也提到“学王家种竹来”,意指效仿古代文学家王勃之类的人物,在自己的居所种植竹子,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表达。
下两句“我已得静居从马歇,不堪行色被蝉催”则透露出诗人已经获得了一份宁静的生活,但又不忍心离开这种安逸的状态,感到外界的喧嚣和时间的流逝都是一种压力。
最后,“故园兰菊三千里,旅梦方应校懒回。”这里的“故园”指的是诗人远离的家乡,而“兰菊”则是常用来比喻高洁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诗人通过对远方家园中兰花与菊花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于纯洁情感的追求。而“旅梦方应校懒回”则是说尽管身处异乡,但心中的梦想和向往依旧如故,不愿意改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情操的追求,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