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词歌子夜,歌内有商音。
蛩响月当户,鸟鸣风满林。
征衣未曾寄,边塞又秋深。
曲词歌子夜,歌内有商音。
蛩响月当户,鸟鸣风满林。
征衣未曾寄,边塞又秋深。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边塞的凄凉,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首句“曲词歌子夜”,以“子夜”点明时间,暗示夜晚的静谧与深沉,而“曲词歌”则预示着接下来将有一段悠扬的歌声响起,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情感的铺垫。
“歌内有商音”一句,进一步揭示了歌声的特质——商音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与悲凉、哀怨的情感相联系,暗示了歌曲中蕴含的深情与忧愁。
“蛩响月当户,鸟鸣风满林”两句,通过“蛩”(蟋蟀)的叫声和“鸟”的鸣唱,以及“月当户”、“风满林”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自然风光。蟋蟀在月光下鸣叫,鸟儿在风中歌唱,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画面,同时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征衣未曾寄,边塞又秋深”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在边塞的艰苦环境中,秋天的深沉不仅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也隐喻着离家之人的孤独与寂寞。诗句中的“未曾寄”三字,更是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牵挂与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美丽又略带哀愁的夜晚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复杂情感。
涨减水愈急,秋阴未夕昏。
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
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
虚阁静潭潭,千山紫翠攒。
幽人无世事,终曰倚栏杆。
半岭云根,溪光浅、冰轮新浴。
谁幻出、故山丘壑,慰予心目。
深樾不妨清吹度,野情自与游鱼熟。
爱夜泉、徽外两三声,琅然曲。人间世,争蛮触。
万事付,金荷醁。老生涯、犹欠谢公丝竹。
好在斜川三尺玉,暮凉白鸟归乔木。
向水边、明秀倚高峰,平生足。
五月夏以半,谷莺先弄晨。
老蚕成雪茧,吐丝乱纷纭。
伐苇作薄曲,束缚齐榛榛。
黄者黄如金,白者白如银。
烂然满筐筥,爱此颜色新。
欣欣举家喜,稍慰经时勤。
有客过相问,笑声闻四邻。
论功何所归,再拜谢蚕神。